欧美一级爽aaaaa大片,国产精品成人自拍,国产999精品久久久,国产精品av一区二区三区

首頁 優秀范文 企業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

企業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6-15 17:16:44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企業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企業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

第1篇

關鍵詞:房地產開發;規模經濟;途徑;支撐要素

一、房地產規模經濟概念

房地產開發企業規模(包括各種專業公司和聯合公司的規模)是指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土地資源貯備、開發建設、資金、人才規模。它表明開發建設諸要素以及開發建設的房屋在房地產開發企業的集中程度。根據這種集中程度,一般可以把房地產開發企業規模劃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種。劃分房地產企業規模的標準,既可用勞動力、資金來劃分;也可用其完成的開發量或正在開發的數量劃分;也可用其中兩個以上的要素同時作為劃分的標準。

二、房地產規模經濟要求

1.房地產企業初始規模的確定。為了確定房地產企業的適宜規模,必須首先確定房地產企業的起始規模。起始規模是經濟合理條件下的最小開發建設規模,是確定房地產企業最適宜規模的基礎。起始規模應保證房地產開發建設各環節中的人才、資金、資源、設備等,并使其能夠得到充分利用。起始規模的合理確定,是決定投資房地產開發的重要依據。當房地產項目的最小規模低于起始規模時,不宜投入開發,而開發規模大于起始規模時,則應根據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自身條件以及其他條件,按不同的規模,組成開發建設的合理性方案,并選擇最優規模。由于房地產的區域性非常強,加上東部與西部差異,城市與縣鎮差異。因此很難準確確定具體的初始規模。原則上,在大中型城市,以中型房地產企業開發規模較為適當;在小型城市房地產開發企業規模以小型較為適合。

2.企業最適宜規模的確定。在某一地建立房地產企業規模,并非規模越大、實力越強就越好。還必須根據所在區域房地產市場情況而定。為了確定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最適應開發規模,需要以企業最適宜規模為核算評價的標準,企業最適宜規模是指房地產開發企業內開發建設過程,管理組織最為合理,各種生產要素能充分利用,技術經濟指標先進,經濟效益最好的企業規模。如果企業規模超過了企業最適宜規模的界限,投資和勞動力消耗的增加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將呈遞減趨勢。由于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各種社會化分工合作機制的建立,如前期有顧問策劃公司、工程有招投標的公司、監理公司、宣傳有廣告策劃公司、銷售有營銷中介公司。企業從人員數量上考慮,大型企業人才數量只需要中型企業人數,中型企業人數只需要小型企業人員,沒有必要搞小而全、大而全。

確定企業最適宜規模的方法很多,要根據具體的技術經濟特點合理選擇。最常用的是成本效益分析法。這種方法的實質是通過消耗類指標和效益指標的對比分析,在盈虧平衡的基礎上不同規模方案進行比較,確定企業最佳開發建設規模。當前企業最適宜規模應當以所擁有的資金、土地資源作為衡量標準。

3.企業最優規模的選擇。企業最適宜規模是計算企業規模的依據,但并不是選定的企業實際規模。在選擇企業的實際規模時,要根據社會需求量的大小,在企業起始規模和最適宜規模之間,經過多方案的對比分析來確定。比較企業的不同方案,一般是采取計算同一年開發建設成本與基建投資額之和來進行??傎M用最低的方案為最優方案。

三、房地產規模經濟實現途徑

1.房地產企業購并是資本集中的有效手段。低價收購資產,實現低成本擴張。使購并企業獲得的資產大大超過購并成本和購并價格,或超過新建企業的投資。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業實施購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優勢互補、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動機。獲取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動機。企業購并可能以直接實現規模經濟,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企業自身內部擴張,逐步增擴股,增大股本結構,實現擴張,并以實現滾動開發的提高資金的利用率;(2)橫向購并中的規模經濟。橫向購并是同一產業中生產同類或存在替代關系的企業之間購并,具有直接的規模經濟效果;(3)縱向購并中的規模經濟。企業縱向購并的規模經濟實現也必須首先具備上述企業規模經濟的支撐條件,否則,會陷入規模不經濟的誤區;(4)混合購并中的規模經濟要獲得混合購并的規模經濟(范圍經濟)效果,構成企業規模經濟的各種支撐條件也是必不可缺的。

2.房地產規模經濟也可以在政府統一運作下完成。各級地方政府通過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完成前期土地的規模開發。然后通過土地招投標市場,按照規劃片區由各開發企業在競標所得的地塊上進行組團式或居住小區式開發。較為成功的實例就是南京市開發建設的“月牙湖小區”。它由建委、國土、規劃局等部門按照南京市居民高尚居住區的規劃要求,統一進行布局,綜合配套,由十幾家房地產開發企業進行組團式、居住小區規模開發,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企業戰略同盟。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為了一定的目的、通過一定的方式組成的網絡式的聯合體稱為戰略聯盟。戰略聯盟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國DEC公司總裁簡?霍普羅德和管理學家羅杰?內格爾提出。從20世紀80年代起,戰略聯盟在西方和日本企業界得到迅速發展。戰略聯盟是一種關系松散的企業組織形式,它不具有傳統企業那樣明確的層級和邊界,對于聯盟中的各方而言都十分機動靈活。在房地產開發企業實踐中,這優勢互補的組織形式具有較高的效率。由于房地產的區域性很強,因此戰略聯盟中的各方可以通過相互間的網絡進入對方的地區市場。這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對于房地產開發企業進軍外地市場無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同時,戰略同盟可以克服較大型房地產開發企業雙方招投標大型土地項目資金不足的劣勢,在大型國有土地招投標中避免殘酷競爭,哄抬地價,提高土地投資成本,達到規模經濟,戰略同盟各方共盈的目的。

四、房地產規模經濟的支撐要素

從企業內部來看,構成規模經濟的主要支撐條件是:

1.擁有土地資源的支撐。土地是財富之母。土地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它不僅是房地產業的直接開發和經營的對象,同時也是各類房屋建筑不可缺的基礎載體。房地產的開發建設離不開土地資源,而土地資源卻可以作為未被開發的原始形態而獨立存在,可以說土地是房地產開發建設的萬源之本,在我國,土地歸國家所有,房地產企業僅能依據開發建設項目用地性質的不同,購得40~70年的土地使用權(依用地性質不同而分),而土地使用權的一次性周期長達40~70年,因此,要實現房地產企業的規模經濟,必須在其可預見的預見期里,充分貯備土地資源。如果沒有土地只能是空談規模經濟。

2.資金支撐。資金是房地產血液,房地產規模經濟優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資金,通過資金參與控制更多的具有規模經濟的開發項目,即房地產規模經濟離不開龐大的資本投入。企業自身的資本積累、積聚能力,以及進行間接融資、直接融資的能力,就其成為能否實現規模經濟的重要支撐條件。

3.企業家能力的支撐。當房地產企業開發建設規模以算術級數或幾何級數增長時,特別是當房地產企業通過橫向、縱向及混合購并若干企業,實現房地產企業規模急劇擴張時期,其管理的復雜程度、組織協調工作量會呈幾何級數增加。對房地產企業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從企業的外部來看,構成規模經濟主要支撐條件是:

1.政府政策。房地產業是一個由政府政策高度壟斷性行業,是一個受政府政策影響,對政策敏感性極大的產業。由于政府嚴格控制著房地產一級市場中最重要的資源——土地。使得它對整個房地產市場有著絕對的控制權,它決定了市場供求關系平衡位置,決定了價格走向。作為在政府宏觀調控下的房地產企業發展與整個社會經濟制度緊密相關,政策是決定房地產開發企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市場規模支撐。市場規模即市場需求量。市場需求量的大小是實現規模經濟的前提條件。由于規模經濟是房地產開發的明顯趨勢。但由于其受市場容量的限制,即受開發建設地區人口因素影響。因此,并非開發建設規模越大越好,隨著規模的擴大會出現規模效益遞減情況。筆者根據多年房地產開發實踐,提出如下規模:在中、小型城市(人口規模:50萬人~100萬人)一般不宜進行大型房地產項目開發。在大、中型城市(人口規模:150萬人~300萬人)一般宜進行大型房地產項目開發。在特大型城市(人口規模大于500萬人)一般宜進行特大型房地產項目開發,開發規格以居住區為宜(建筑面積為50萬m2~150萬m2),資金籌措按上市公司、大型企業集團標準。

上述僅是相對于房地產企業而言。就各級地方政府而言,本著經營城市考慮,其開發規模應適當地提高一個檔次,以利于城市綜合布局。

3.市場范圍支撐。市場范圍與市場規模是密切相關的。市場范圍大,市場規模也隨之擴大;反之,市場范圍小,市場規模也會隨之縮小。市場范圍,即房地產企業開發商品房的銷售范圍,是一個市場空間概念。由于房地產所特有的地域性強,使用權得其開發建設的商品房一般不會超出以地級市、縣級市銷售的范疇。因此,在某一地的房地產開發隨該城市地域的擴張,城市化的進程而市場范圍擴大。房地產開發企業規模無限擴大,也會陷入規模不經濟。

此外,由于各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科研、社會發展、對外開放程度的不同,因此其房地產市場范圍不盡相同。對外開放程度越高,政治、經濟、文化、科研、社會發展水平越高,其城市吸引力越強,人口流動性越大,人口聚集性越強,市場范圍就越大。

4.產業及產品差別。規模經濟并非是適用于所有產業與產品的概念。在房地產產業經濟運作中,有些商品房的規模經濟效益十分明顯;有些商品房的規模經濟效益則不十分明顯,甚至不存在規模經濟性。

參考文獻:

1.喬梁.規模經濟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

2.芮明杰.中國企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第2篇

【關鍵詞】規模經濟;現狀;問題;對策

一、規模經濟理論概述

(一)規模經濟定義

規模經濟理論是指在一特定時期內,企業產品絕對量增加時,其單位成本下降,即擴大經營規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從而提高利潤水平。兼并可以在兩個層次上實現企業的規模效益,即產量的提高和單位成本的降低。兼并給企業帶來的內在規模經濟在于:通過兼并,可以對資產進行補充和調整;橫向兼并,可實現產品單一化生產,降低多種經營帶來的不適應;縱向兼并,將各生產流程納入同一企業,節省交易成本等。兼并的外在規模經濟在于:兼并增強了企業整體實力,鞏固了市場占有率,能提供全面的專業化生產服務,更好地滿足不同市場的需要。

(二)規模經濟理論的產生

從經濟學說史的角度看,亞當?斯密是規模經濟理論的創始人。真正意義的規模經濟理論起源于美國,它揭示的是大批量生產的經濟性規模,典型代表人物有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1),張伯倫(E H Chamberin),羅賓遜(Joan Robinson)和貝恩(J S Bain)等。馬歇爾還論述了規模經濟形成的兩種途徑,即依賴于個別企業對資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組織和經營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內部規模經濟”和依賴于多個企業之間因合理的分工與聯合、合理的地區布局等所形成的“外部規模經濟”。他進一步研究了規模經濟報酬的變化規律,即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規模報酬將依次經過規模報酬遞增、規模報酬不變和規模報酬遞減三個階段。此外,馬歇爾還發現了由“大規?!倍鴰淼膲艛鄦栴},以及壟斷對市場價格機制的破壞作用。規模經濟與市場壟斷之間的矛盾就是著名的“馬歇爾沖突(Marshall’s dilemma)”。他說明企業規模不能無節制地擴大,否則所形成的壟斷組織將使市場失去“完全競爭”的活力。之后,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和美國經濟學家張伯倫針對“馬歇爾沖突”提出了壟斷競爭的理論主張,使傳統規模經濟理論得到補充。傳統規模經濟理論的另一個分支是馬克思的規模經濟理論,馬克思的理論與馬歇爾關于“外部規模經濟”和“內部規模經濟”的論述具有異曲同工的結果。新古典經濟學派則從生產的邊際成本出發,認為只有當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時,企業才能達到最佳規模。

二、我國企業規模經濟發展的現狀

近些年,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帶動了全國企業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從一定程度上規模經濟發展水平得到提升。據調查顯示,國家的經濟規模發展水平和其擁有的大公司的數量呈正相關。但從我國企業的平均規模與國際上企業比較來看,我國企業的平均規模與發達國家的企業規模差距仍較大。從單個企業規模來看,將2010年世界500強的前10名企業的營業收入和中國500強前10名企業的營業收入進行比較,我國排名第一的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的營業收入僅相當于世界排名第一的沃爾瑪營業收入的46%,相當于世界排名第二的皇家殼牌石油的66%。在2013年,包含臺灣在內,中國上榜的公司總數已經達到95家,距離百家僅咫尺之遙。中國上榜企業的總收入達5.2萬億美元,占到了500強企業總收入的17%。我國企業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規模上都有了質的飛躍,實現了巨大的突破,但是不容忽視的是我國在世界前500強中占據的比例仍然較低,企業規模經濟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三、我國企業規模經濟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規模小而分散,產業集中度低

目前,中國有一部分工業產品總產量在世界排名靠前,這說明產業具有相當的生產總規模,但同時存在企業規模偏小、產業組織過于分散、產業集中度低的現象。這就使得企業生產分散,重復生產和重復建設現象嚴重,過度競爭的狀況得不到改善,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一些產業部門規模經濟效益明顯,但由于企業規模較小,不能采取大規模生產降低經營成本,導致企業不能利用成本優勢參與市場競爭,開拓市場,制約了整個產業和企業的共同發展。

(二)市場結構不合理,市場供需不平衡

由于一些產業的進入壁壘較低,大量的生產商加入到這一產業中,導致存在大量中小企業,形成了一個集中度低、供給過剩的市場結構。在供過于求的市場條件下,企業為追求生存,增加銷量,盲目降低產品價格,使得企業投資回報率很低,甚至不能維持企業的正常經營支出,長久循環下去企業走向破產的邊界,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競爭環境。規模偏小、布局分散的眾多中小企業,在國內市場上展開無序競爭,經常使用不公平和不正當的競爭手段來牟取企業自身的經濟利益,其結果是全行業利潤水平下降,缺乏與國外對手的競爭,也影響整個產業的穩定發展。

(三)企業缺乏技術創新,科研經費投入不足

創新是企業的靈魂,在企業經營發展成敗的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存在企業的研究經費和科技投入不足,缺乏自主研發和創新的現象,使得企業的發展缺少核心技術,在國際競爭無法占據技術優勢,不利于企業的國際化發展。同時,國內很多企業的創新停留在模仿創新的階段,自主創新停滯不前。由于企業技術創新經費投入不足,企業產品升級換代緩慢,發展缺乏后勁,很難與發達國家相競爭。在國際市場上處于劣勢地位,在產業規模膨脹、企業生產規模擴大而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也導致了很多企業經營難以維持,甚至出現一批企業破產倒閉。我國的企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大多數企業普遍資金少,技術含量低,這就使得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嚴重不足。

(四)并購重組的大企業存在大而不強的現象

并購重組是企業規模擴張的一個重要手段,同時具有成本低的特點,是很多企業擴大規模的一個選擇。但是,很多企業存在這一個誤區,認為只要把若干個企業聯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規模經濟。社會上涌現出一大批這樣的企業集團:即通過兼并、收購將企業簡單合并在一起,或者將沒有內在技術經濟聯系的企業簡單的拼湊在一起,從賬面上看企業集團的資產和收入都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企業集團的核心競爭力仍然沒有形成,集團內成員企業的技術水平、管理理念、管理水平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甚至存在管理不善導致內耗嚴重,給發展帶來更大的困難。

(五)法律法規體系和相關制度不健全

伴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與企業并購發展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體系和相關制度建設不完善,不能有力的支持企業發展,導致企業的發展受到限制。企業并購過程中存在很多社會問題,比如員工工作安排的問題,由于并購導致的崗位調整,如果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制度保障,很可能導致很多員工失業,將嚴重影響社會正常秩序。由于法律法規的滯后性,企業在發展規模經濟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摸著石頭過河的情況,既是一種資源的浪費,也可能給企業的發展帶來障礙。

四、改善規模經濟的對策

(一)通過并購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產業集中度

企業通過并購可以有效的擴大企業規模,促進企業實現規模經濟效益的提高。在當前形勢下,企業并購是企業實現規模經濟的有力措施,合理通過內外部擴張達到企業規模擴大,實現企業規模經濟發展是企業提升自身競爭力,強化市場地位的重要手段。企業在進行規模擴張時必須從實際出發充分意識到規模風險的存在,規模大并不一定等于規模經濟。當生產能力超過最優生產規模點時,邊際產出將減少,此時規模報酬遞減,表現為規模不經濟;超出這個邊界的規模只能使交易成本遞增,結果與規模經濟背道而馳。因此,盡管并購是一個可以在短期內擴大企業規模的手段,但是企業在并購過程中要有選擇的進行。對不能專業化發展的市場不要強行進入,要學會適當的放棄,否則將會成為拖累。企業多元化發展要有足夠的人力和財力,同時多元化產業是否與企業現有產業相關。我國企業大多呈現規模小、競爭力匱乏,在并購時要在主業基礎上建立規模經濟,提升產業集中度,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降低并購風險。

(二)改善市場結構,供需趨于平衡

我國一些產業由于市場集中度低和企業規模普遍偏小,所以對于新企業而言進入成本和壓力就遠低于其退出障礙,從而造成大量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過度進入。針對企業現有規模的大小,采取不同手段進行并購,改善市場結構。對于國內市場已趨飽和、生產能力過程、市場競爭力較強的大型企業,可以加快組建一批有規模、有影響的企業集團與聯合體,大力開拓國際市場,拓展市場容量和市場邊界;對于不具備規模效益的中小企業,結合企業實際,按照優勢互補、優化組合的原則,通過并購組建集團,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競爭力,更有效的參與市場競爭。同時,在重組的過程中,不僅要打破區域界限,也要打破所有制界限;不僅與內資企業合作,還可以與相關的外資企業合作。由行業的優勢企業并購相同類型的企業,通過橫向并購實現產業的戰略重組,淘汰一批劣勢企業,加快企業產品的結構調整,提高整個行業的規模效益和競爭實力,使市場的供需日趨平衡。

(三)加強技術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

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長久不衰,必須持續不斷的進行技術創新。通過技術創新,可以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企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不竭動力。除了進行技術創新,形成產品生產的核心技術體系外,企業還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進行制度創新,建立多元化的產權結構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同時,學習先進企業的管理經驗,進行管理創新,吸收引進先進人才,形成高效靈活的組織結構和管理體系。

目前,很多企業產品結構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其本質原因還是由于研發和技術手段落后。簡單的模仿創新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企業必須堅持自主創新,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根本。企業在提升自身研發能力時,要學習國內外同類產品的先進技術經驗,結合自身產品的特點,站在巨人肩膀上不斷創新,提升企業自身的技術研發水平。同時,企業內部要建立制度,合理規定研發支出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加大技術開發的資金投入,促進技術與生產的結合,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發高科技產品,提高產品的差異化程度,降低無效供給和產品積壓,更好的滿足消費者需求。

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企業要順應市場變化,針對產品技術壽命越來越短的現狀,不斷開發新產品,引導技術進步進行技術創新,從而具備持續的新產品研制與開發能力,并轉化為進入市場和開拓市場的強大力量,開發出與規模經濟相適應的市場規模。

(四)建立大企業集團

建立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是我國發展規模經濟的有效途徑,因此,企業要想實現規模經濟,建立強大的企業集團是有效手段。首先,嚴格制定企業集團進入的相關法規制度,積極扶持具有良好發展前景和經濟效益的企業集團的發展,限制規模過小和前景較小的企業集團的發展。在實施的過程中手段要硬,該摘牌的就必須要摘。其次,對于同行業的企業集團,要支持具有較大優勢的集團公司對其他集團公司進行并購或者強強聯合,促進企業集團的合并,以減少資源的浪費和增強企業集團的實力。

發展專業化企業集團。專業化企業集團主要是指高科技產品生產企業集團與高附加值產品生產企業集團。這些企業集團對我國企業發展規模經濟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從我國企業集團的發展現狀來看,要想發展專業化企業集團就應對企業集團的業務進行有效的整合,重點發展具有專業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的產品業務,創造企業集團的品牌效益。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跨國公司越來越多。由于跨國公司的規模較大,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較強,跨國公司成為世界各國發展規模經濟的有效途徑之一??鐕緫{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將業務發展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是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生產經營,因此跨國公司的發展能實現規模經濟的目的。據調查顯示,各國企業規模與跨國生產有直接關系。跨國公司要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生產和經營,無疑要求其規模要大,要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和投資能力 因此,鼓勵支持跨國公司的發展,制定相應的優惠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國企業集團的投資能力,擴大企業的規模和專業化生產,從而促進我國企業的規模經濟發展。

(五)政府建立健全法律法規,發揮宏觀調控作用

政府應努力發揮其宏觀調控作用,通過經濟政策、法律法規對企業集團加以扶持、引導、協調,從而加快企業集團規模經濟的發展。第一,政府要對產業結構的狀況和經濟發展的需求進行分析研究,制定政策并建立產業政策保證體系,對企業的并購進行積極的引導,優化產業結構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對產業進行有效的調控,重點扶持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第二,改革政府管制模式。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模式,通過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實現企業的“并”、“轉”、破產退出,使社會資源源源不斷地向優勢企業集中,從而促進大企業、大集團的不斷形成。第三,制定產業進入壁壘政策。根據不同產業的生產技術特點,以及對規模經濟要求,確定進入某個產業的標準,達不到標準的就不允許新建企業進入。這樣不僅保證了企業的合理規模,同時也達到了企業所應追求的規模經濟效應。第四,政府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務系統。完善的信息服務可以為企業的并購提供有效的信息資源,這些信息資源往往能為企業并購提供完善的信息參考和信息指導,促進企業采取正確的并購方式。最后,完善健全上市公司并購機制。完善上市公司并購機制可以為我國的上市公司創造有利的融資環境,拓展我國上市公司的的融資渠道,從而有效的解決我國企業并購的資金問題。

企業并購在實現生產要素集中和規模經濟發展時,也帶來了重要的社會問題――失業問題,失業問題不能妥善的解決,將會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因此,保障企業規模經濟順利進行,就必須加強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解決失業問題,打擊失業保險和其他保障基金被非法挪用的行為;開展再就業培訓,加強對失業人員的關注和重視,努力減少失業人員,使得失業人員切實得到幫助,維護社會穩定,為企業并購和規模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綜上所述,企業要想發展壯大,必須要進行技術創新,培養核心競爭力,發展規模經濟,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企業規模 企業國際競爭力 效率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走出去”戰略,參與國際分工。然而在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時,不同規模的企業表現出了不同的應對策略,其競爭力也各有不同,因此,到底企業規模與國際競爭力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成為理論界研究的焦點。

在過去既有的研究中,關于企業規模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問題,在國內外學者構建的企業國際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中,企業規模往往作為一項評價指標納入企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但上世紀70年代,英國的經濟學家舒馬赫寫了一本轟動一時的書叫《小的是美好的》。舒馬赫認為,資源密集型的大型化生產將導致經濟效益降低,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應當超越對“大”的盲目追求,提倡小型機構、適當規模、中間技術等等,所以,“小的是美好的”。隨著21世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很多企業發生了定制革命,越來越多的企業由原來的規?;a轉變為定制化生產。因此在定制化時代,有必要重新審視企業規模與企業國際競爭力關系,確定企業的規模與效率邊界,從而有效發揮規模經濟效應,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

企業規模與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內涵

當我們把企業規模與企業國際競爭力放在一起時,首先會想起美國《財富》雜志每年評選的世界500強企業,規模巨大,實力雄厚,擁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企業規模通常由企業總資產、員工人數、銷售收入等具體的指標來反映,要考察企業規模與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關系,首先從企業的生產函數分析。在企業的長期生產過程中,所有的投入要素都是可變的,在既定的技術水平下,廠商按照同樣的比例增加投入要素的數量,產出將會發生三種變化情況:生產要素一定比例的增長會引起產出更大比例的增長及規模收益遞增情況;產出按照比投入要素更小比例的增長及規模收益遞減情況;產出恰好與投入要素增長的比例相同及規模收益不變情況。

企業國際競爭力是一個整體概念,是企業多種能力的綜合。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1985年《關于國際競爭力的報告》中提出的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定義:“企業在目前和未來在各自的環境中以比它們國內和國外的競爭者更有吸引力價格和質量來進行設計、生產并銷售貨物以及提供服務的能力和機會”,那么企業要具有國際競爭力,產品就必須具有價格和質量優勢。對于什么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有關部門《關于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的指導意見》中認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應有如下特征:即技術創新能力強,主業突出,擁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市場開拓能力強,有健全的營銷網絡,擁有持續的市場占有率;經營管理能力強,有適應國際化經營的優秀管理人才隊伍和現代化管理手段;勞動生產率、凈資產收益等主要經濟指標達到國際同行業先進水平;規模經濟效益好,具有持續的盈利能力和抗御風險能力。

從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定義可以看出,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與企業的規模有較強的正相關性。企業擴大規模可以帶來規模經濟效應,從而減低產品的生產成本,增強企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但企業規模擴大的同時也會引起企業經營效率的降低、企業管理成本的增加以及企業成長的不平衡,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企業規模對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正效應分析

企業規模對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正效應主要是指企業規模與企業國際競爭力有較強的正相關性,其主要原因在于規模經濟效應。在經典的微觀經濟學分析中,規模經濟是用于解釋競爭力的重要概念和分析工具,由于規模經濟的存在,產品之間成本的差異構成了產品競爭力的基礎。規模經濟是指在既定的技術條件下,生產要素一定比例的增長能夠引起產出更大比例的增長,生產的平均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遞減。企業產品或服務的生產函數之所以呈現出單位平均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下降,除了大規模采購和數量折扣帶來的成本節約外,還有以下原因:

(一)分工和專業化使生產成本降低

規模經濟最早來自于分工和工人熟練程度的不斷提高而帶來產品生產專業化的經濟性。分工與專業化使勞動者用于生產活動的操作越來越少,從而較快地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與此同時,分工與專業化使勞動者節約或減少因為經常變換工作或變換生產活動中的不同操作而損失的時間。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到分工理論,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勞動分工導致專業化的生產工序,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由此看來,經營規模的擴大使分工進而生產工序專業化成為可能。而且當一個廠商采用生產專業化降低成本時,其他廠商也會擴大生產規模,產生規模經濟效應。規模經濟帶來的相互依賴性和累積性效應會迫使各個廠商進一步擴大規模,爭取獲得相對于其他廠商的成本優勢。

(二)學習效應引起成本降低

學習效應是指企業的工人,技術人員,經理等人員在長期生產過程中,可以積累產品生產、技術設計以及管理工作經驗,從而通過增加產量導致長期平均成本下降。如果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價格不變,單位產品成本下降,單位產品利潤提高,可以刺激企業擴大產品生產規模,增加市場供給。由于學習效應而導致的單位產品勞動投入量下降必然導致產品長期平均成本的下降,使企業能夠用較低的勞務成本生產較多的產品。對于存在著學習效應的行業,當企業生產規模擴大到足夠大時,進入該行業的企業可以通過提高生產技術水平,降低勞務成本和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等措施獲得比較好的經濟效益。

(三)沉淀成本的存在促使企業產生規模經濟效應

沉淀成本是指業已發生或承諾、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對企業而言,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等均屬于企業的沉淀成本。由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一些要素是不可分割的,尤其是廠房、設備等固定成本,這類成本作為一次性投入,會隨著廠商規模的擴大,使這些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要素的生產能力。企業生產過程中還存在一些類似于固定成本的設置成本,即在生產準備工作期間所耗費的時間和費用,這些成本在一定范圍內不會隨著產量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就會產生規模經濟效應。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業規模的擴大可以帶來規模經濟效應,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使企業有能力提供更具有成本競爭優勢的產品,從而具備較強的產品國際競爭力,而產品國際競爭力又是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與企業的規模之間呈現一定的正相關性,企業規模要素就成為研究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必須考慮的要素之一。

企業規模對企業國際競爭力的負效應分析

(一)企業規模擴大的同時會增加管理成本

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的管理、監督、協調成本也越來越高,有時甚至高于通過市場的交易成本。例如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教育培訓費用、行政辦公費用、內部審計、監督費用等等,這些費用的增加直接導致企業管理成本的增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企業規模的擴大會延長信息溝通渠道,增加信息溝通成本,導致決策效率低下,產生利益本位主義,更不利于企業對市場變化做出快速反應。經濟學的研究表明,當企業內部管理成本低于市場交易成本時,最好由企業替代市場,即擴大企業的經營規模;當企業內部管理成本高于市場交易成本時,最好由市場替代企業,即縮小企業的經營規模。因此,企業規模的最佳界限,就是企業內部管理邊際成本與市場交易邊際成本相等時所確定的企業規模均衡邊界。

(二)企業規模擴大會帶來企業創新上的惰性

創新惰性是指企業被創新所取得的成就所迷惑而導致的放松懈怠。對于創新惰性的理解是多方面的,如企業領導依據思維定勢進行創新決策、由惰性文化而引發的因循守舊、對環境變化的置若罔聞等。一般來說,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隨著規模的擴大和市場份額的提高,公司最初的增長活力會慢慢消退。因為隨著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大,公司制度逐步完善,改革的空間和動力不足;員工已相對穩定,企業進入雇員低循環期;公司業務仍在發展,但利潤率已徘徊不前。實踐證明,越是獲得過成功的企業,越容易固守以往的傳統和習慣。成功容易使人缺少風險防范意識和創新意識,缺乏應對挑戰的準備。當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時,企業往往不知所措,被迫倉促應戰,結果導致公司一步步走向衰敗—這不是因為未采取行動,而是因為遵循以往的慣例,采取了滯后或錯誤的行動。

(三)企業規模擴大會導致企業成長的不平衡

企業規模擴大的同時,往往會出現資源利用的不平衡性和企業管理能力的有限性,具體表現為企業成長因素之間的發展不同步和不協調。這些成長因素包括企業的生產能力、市場能力、融資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例如企業規模擴大要求企業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然而在企業成長的過程中,管理水平的提升往往滯后于企業的發展,結果規模成了包袱,擴張成了陷阱。企業在不斷擴大規模的過程中,由于管理能力的不足,企業往往片面關注單方面因素,如企業的規模、市場、行業、區域、企業家、組織能力等決定成長的各個方面,最終結果導致企業成長失衡。另外,當企業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受一些現實因素的制約,企業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創新惰性,從而造成企業家成長和企業成長的不平衡。

結論

正是由于企業規模與企業國際競爭力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所以在現實的企業國際競爭力研究中,企業規模不僅被視為競爭力的決定因素之一,而且往往被直接作為衡量企業國際競爭力強弱的指標之一。在國內外學者構建的企業國際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中,企業規模作為一項評價指標納入企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在眾多的評價指標體系中,反映企業規模的指標有:總資產、企業員工人數、銷售收入等。這些指標作為企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中規模因素的構成,決定并影響著企業國際競爭力的評價結果。通過本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企業規模對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僅有正效應,還存在著一定的負面效應。從企業產品國際競爭力的角度來考慮,企業規模與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關系可以這樣描述:如果企業出現規模收益遞增,那么就存在規模經濟效應,使企業產品獲得成本優勢,增強企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相反,如果出現規模收益遞減,則會影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因此,規模大是否必然帶來強大的國際競爭力還取決于其他因素,但這并不妨礙企業規模作為企業國際競爭力研究分析工具的有效性,因為企業國際競爭力是一個綜合概念,由一系列指標來反映,每個指標對企業國際競爭力影響的程度由該指標在評價指標體系中占的權重決定。所以在評價企業國家競爭力時,企業規模作為評價指標之一,必須賦予恰當的權重,并綜合考慮其他相關因素。在實踐中提高和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時侯,必須充分考慮企業規模對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應,合理地確定企業的規模與效率邊界,從而有效的發揮規模經濟效應,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1.金碚.中國工業國際競爭力[M].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

2.彭麗紅.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及分析[J].管理世界,1999(1)

3.胡大立.企業競爭力-決定因素及形成機理分析[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

第4篇

【關鍵詞】邊界理論 企業規模 綜合能力

企業邊界是指企業規模擴張的界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常常伴隨著邊界的不斷向外張和規模的不斷擴大。在同一市場環境下,相同的產業往往會有不同規模的企業,那么是什么因素決定企業的邊界即企業規模這是企業理論中爭論的一個焦點問題,從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分工提高生產效率開始,到規模經濟、交易成本理論、資源決定論和選擇權說,這場關于企業邊界理論的爭論隨著國際間大規模的企業并購和重組而再次熱烈。通過這些理論,我們可以看到,經濟學家們從不同的角度深刻地探討了企業的邊界問題,他們的研究各有側重點,這些邊界理論的決定因素都對企業的邊界起著一定的作用,都會影響到企業的發展規模。本文主要論述規模經濟理論、交易費用理論、資源與能力理論等企業邊界理論的內涵和不足,并著重闡述了我國企業在改革中要借鑒企業邊界理論,將不同理論結合運用,剔除不足,打造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企業。

一、企業邊界理論

1、規模經濟理論

規模經濟是指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隨著投入的均衡增加,在每一個產出水平中獲得的產出增加比例大于投入增加比例,同時長期平均成本在每一產出水平上呈現處處下降的趨勢,即在一定的條件下,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而產量增加,每單位產出的成本逐漸下降。這意味著在一定的產量區間內,任意產量水平上,只要增加投入就可獲得更大的產出,或者說只要增加產出就可以降低成本。規模經濟理論認為,在規模經濟比較顯著的行業中,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將會導致產品成本降低,經濟效益提高。規模經濟產生的原因之一是社會分工與專業化生產,即隨著規模的擴張,企業內部就可能采取專業化技術、采用和改良機器設備、進一步細分采購和銷售業務,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降低生產成本。

規模經濟理論適用于與專業化分工的產出和發展密切相關的企業邊界理論問題的分析,它側重于動態的、系統的分析,但是對于其他的企業邊界問題的解釋力則較欠缺。

2、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理論認為企業的出現是為了在專業化的經濟交換活動中節省交易費用,企業是為價格機制的替代而出現的。它把企業和市場看作是兩種相互替代的配置資源的方式。市場運行是有成本的,這種成本即交易費用,交易費用是以種種形式廣泛存在的,如談判、討價還價、編寫和執行合同所帶來的費用等。假設能成立一個組織或企業,允許組織或企業中的權威(如企業家)來指揮資源配置,則可節省上述交易費用。當然,企業內部組織一筆交易也是要耗費成本的,如監控成本和管理學上的“控制上的損失” 等管理成本。著名經濟學家威廉姆森在交易費用理論的基礎上,分析和提出了決定交易費用的三大緯度:資產專用性、不確定性或交易頻率。資產的專用性程度越高,則外在的交易費用會越高,企業內在化的要求程度就越高,企業就會擴張邊界,擴大規模。同樣的道理,交易或事項不確定性越高、交易頻率越大,企業內在化的要求也越高。因此,交易費用理論認為:企業總是傾向于擴張,直到在企業內部組織一筆額外交易的費用等于通過在公開市場上完成同樣交易的費用或在另一個企業或組織中完成同樣交易的費用為止。交易費用理論采用的是相對靜態的分析方法,即在假定背景環境不變或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分析與交易密切的三大緯度。通過這三大緯度的特征,來確定企業規模的大小。

3、資源與能力理論

資源是指可以評價其價值,并為管理者所掌控的外顯、靜態、有形的客觀物資對象。能力是通過資源的運用所顯現出的價值,它最終體現在具體個人和群體身上潛在、動態、無形的可以勝任某項工作或活動的主觀能動性,它是一種特殊的資產。資源與能力理論認為,企業是擁有一定資源與能力的結合體,它能夠運用這些資源和能力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并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有效地處理現實生產經營中的各種難題。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部分資源可以通過市場交易得到。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中,依靠資源來獲得經營優勢是比較困難的。所以企業的邊界實際上就是能力的邊界,企業的能力可以分屬于企業內的不同個人,但企業的特殊能力表現為一個組織所擁有的、難以為其他組織所模仿的特殊資產。企業運用這種特殊能力來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獲取競爭優勢。

現代企業資源與能力理論強調的是企業的核心能力,認為核心能力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源泉。核心能力是指企業組織中積累的、關于如何協調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各種技術流的常識,它具有獨特性與難以模仿性。然而在企業實踐中,我們發現有些企業雖然具有核心能力,但同樣不可避免在商戰中敗北。所以只強調企業核心能力有可能使企業陷入管理的誤區,以為只要有核心能力并加以維持,就能獲得永久的競爭優勢。

二、企業邊界理論對我國企業的借鑒意義

1、我國企業規模的現狀

讓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2003年,世界500強企業中有11家中國企業,涉及的產業有能源、電信、金融和貿易,在規模經濟顯著的制造業企業中,我國沒有一家能登上世界500強的排行榜。2004年我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上升到18家,在規模經濟較顯著的制造企業中,寶鋼集團、一汽、上汽和東風汽車達到世界500強標準,開了我國制造類企業首次上榜世界500強的先河。2005年,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企業仍有18家,但上汽和東風汽車無緣再次登上排行榜。2006年,世界500強的門檻再一次提高,可喜的是,我國企業有23家登上了排行榜,一汽、上汽和寶鋼三家制造企業列席世界500強。

從表面上看,我國步入世界500強的企業逐步增加,但從相對數據來看,我國產業的集中度遠不及美國等發達國家。如2006年,我國雖有23家企業登上世界500強排行榜,但美國卻接近170家。同年我國上汽和一汽的銷售額合計為288.75億美元,僅相當于當年美國通用公司銷售額1926.04億美元的14.9919%。通過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我國企業的競爭實力雖在逐步增強,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想比規模結構存在嚴重不合理現象,企業數量過多,規模偏小,產業集中度低,缺乏國際競爭力。這樣看來,我國企業又怎么樣、拿什么與國際企業抗衡?所以要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實力,要讓我國企業有能力與國際企業抗衡,首要的問題是要擴大企業規模,特別是擴大經濟規模較明顯的制造企業規模。

2、企業邊界理論對我國企業的借鑒意義

根據企業的邊界理論和我國企業的現狀,可以看出,我國企業的邊界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并不單是要把企業做大,同時還要把企業做強。要將企業做強做大,這涉及到政策、體制、機制及企業自身的一系列問題,這需要通過國家、政府和企業的一系列改革和配合。這也并不是本文所能解決的問題,本文主要通過借鑒企業邊界理論從企業邊界的動態性、大企業集團組建的必要性、打造企業的綜合實力及溶入全球分工協作等四個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1)企業邊界的確定不是靜止的。企業邊界的確定并非消極的、靜止的,要根據不同的市場結構、市場供給與需求以及內外部之間交易的均衡來確定。如在完全競爭市場中,企業是既定價格的接受者,當企業存在規模經濟或規模不經濟時,企業可以在競爭中選擇最優規模;當企業始終存在著規模效益不變現象,則無法確定企業的最優規模;當企業始終存在規模效益遞增現象,則企業可以無限地擴大生產。如在壟斷競爭的市場,企業在確定邊界時,不僅要考慮自身的產品成本,還要考慮市場的需求因素,在成本既定的情況下,市場需求增加,企業規模會擴大,反之,企業規模則會保持不變。如在寡頭市場中,企業為數不多,企業只能在對其競爭對手做出假設的基礎上做出相應的生產決策,來確定自己的規模,所以企業的規模決定于與競爭對手的博弈。如在完全壟斷市場中,如果產品或企業具有顯著的規模經濟特征,則市場就會形成壟斷,如果產品或企業不具備顯著的規模經濟特征,則市場中的企業數目會很多,且規模都不大。所以對我國企業而言,要根據市場情況及產品的特性來確定企業的規模。在當前只能采取小規模生產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改變成本和需求條件,最終達到擴大規模,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的目的。

(2)組建大企業集團。對于規模效益顯著的產品生產企業,可以組建大企業集團,力求通過企業間的兼并和收購等形式進行產業組織調整,實現企業的規模經濟。組建大企業戰略是企業的發展戰略之一,它的特征是:規模的迅速擴張、資源的廣泛占有、購并行為的加速和對提高市場占有率的執著追求。在我國企業規模的現狀中我們已經看到了我國企業規模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所以合理擴大我國企業的規模,是擴大我國企業競爭力的關鍵。當然,大企業戰略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企業規模問題,它總是和企業經營廣度和深度聯系在一起的,廣度是指企業的經營范圍所涉及的行業和市場,深度是指企業在既定市場下的份額和技術領先水平。企業應避免貪多求大,不能只著眼于規模經濟,更要著眼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培育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3)打造企業的綜合能力。前面在資源與能力理論中提到企業不能一味只強調核心能力,現代企業的競爭實際上是綜合能力的競爭,是全方位的競爭,企業要做的是謀求在不同能力之間的均衡與協調發展。不同的行為和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的能力建設側重點不同,但都需要預測能力、決策能力、執行能力和控制能力。預測要準、決策要慢、執行要快、控制要嚴。預測要準,包括對內外環境的預測、國家政策的預測、產業發展趨勢的預測、技術變化的預測、競爭對手的預測和客戶需求變化的預測。決策要慢,這里的“慢”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指要考慮影響企業營業利潤實現的各種因素,提出相對全面的預測方案。當然決策方案提出以后,決策效率是至關重要的,可以說很多企業都能預測到信息技術的沖擊,但是決策遲緩、決策失誤可能會使企業喪失機會。當有了較完備的決策方案,執行起來就要快,要有很高的執行力,否則決策再好也是海市蜃樓。控制要嚴,要有一套科學的機制發現決策在執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偏差,并加以調整,保證決策的目標及目標的實現。

(4)融入全球的分工協作體系。有了大的企業集團和良好的綜合能力,我國企業還要積極走出去,加入到國際市場競爭中去,展開國際交流,尋求國際合作,融入到全球的分工協作體系中。近30年來,我國在引進外資、發展國際貿易、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開拓對外投資、進行國際交流和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展,而且加入了WTO等國際組織,全方位融入了國際社會。但整體看來,融入全球分工協作體系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對外開放的水平和質量也有待提高。因此,還要進一步融入全球分工協作體系。大力引進技術含量高的國外產品和設備,吸引產業鏈轉移和高附加值產業轉移,吸引跨國公司總部或地區總部入駐。政府要鼓勵企業積極“走出去”,到國外設立分支機構、原材料基地和生產基地,投資大型項目,形成全球網絡,增強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謝如琴:企業邊界理論評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6).

[2]趙學禮:企業邊界理論及綜合能力構建[J].商業時代,2006(1).

[3] 聶文輝、李文彬:什么決定了企業的最佳規模[J].河南社會科學,2006(7).

[4] 尹澤:試用規模經濟理論淺析我國的大企業戰略[J].北方經濟,2007(6).

[5] 曲欣:規模經濟理論與我國的大企業戰略[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6(5).

第5篇

關鍵詞:經濟杠桿強度衰減規律;相對融資能力;規模效應系數

不知人們是否意識到:生活中利用杠桿撬動物體,如果物體過重、杠桿過長或者杠桿剛度不足,都可能導致杠桿發生彎曲,即:主杠桿繞支點旋轉φ角度,但從杠桿卻沒有旋轉φ,而是小于φ。這種杠桿撬動物體時能力被打折扣的現象,我們稱之為杠桿強度衰減。以此類推,經濟杠桿運用中是否也存在這樣的強度衰減效應呢?

首先分析微觀經濟,現今的企業在其成長過程中,往往都自覺或不自覺的運用著經濟杠桿,比如借貸或融資。并且在其成長的不同階段,經濟杠桿運用的目的、側重、效果都會有所不同。

發展初期,企業規模較小或者說是初具規模,即通常所說的規模報酬遞增階段。主要特征是:管理跨度小,層次少,信息傳遞流暢、不失真,決策執行及時、有效。恰是上述的優點特征,使得決策者可以非常高效地對企業運作、資金使用進行監管。如果企業發生借貸或融資,那么其所籌集來的資本連同自由資本都將被最大可能的用于投資和生產。因而可以認為該情況下的融資企業經濟杠桿是剛性的,沒有發生衰減。事實也證明,處于發展初期企業,其籌集資金一般多用于資本擴張或市場占領等領域。

發展中期,企業已具有一定規模,即通常所說的企業規模報酬不變階段。主要特征是:管理具有適當跨度和層級,但信息傳遞可能會發生失真、延時等現象。由于前述特征中的瑕疵,企業不得不額外支付傭金給置業咨詢機構、會計師事務所等,以確保決策者對企業運作、資金使用的有效監管。因而可以認為此情況下的融資企業經濟杠桿已發生衰減。事實上,這一時期,企業流動資金短缺現象時有發生,資本擴張或市場占有等領域的資金運用相比企業資產已經有所下降。

發展中后期,企業規模過大,即通常所說的規模報酬衰減階段,主要特征是:管理跨度大、層次多,企業內部控制和協調困難,信息在傳遞中容易失真(扭曲)、延誤甚至丟失。當管理者之間、管理者與工人之間溝通出現障礙時,及時、正確的做出決策自然就會變得非常困難,并且決策的執行還會因此而受到拖延,至于決策執行的有效性也將難以得到保障。面對管理上的低效,企業不得不進一步加大對監管的投入,即便如此,效益仍不能完全得到保證。綜上所述,不論融資企業對借貸或投資的監管如何嚴格,經濟杠桿都已嚴重衰減或彎曲。有資料顯示,很多這一時期的企業,流動資金短缺發生的幾率不但明顯提高,而且有相當比例的貸款或融資已開始專門用于盤活不良資產,處理呆壞賬。

據此我們看出,在微觀經濟中是存在經濟杠桿強度衰減效應的,并且經濟杠桿強度的衰減是與企業規模的擴張同步。為更好的說明這個問題,先引入一個案例。

某企業欲融資,其自有資本100萬,項目市場利潤率為40%,社會折現率為10%,試討論該企業的融資范圍。

按照慣常思維,企業的融資范圍就是當預期利潤大于融資成本時的融資量,但關于企業融資幅度,筆者認為除傳統的理論分析外,還應當充分考慮被融資企業的技術狀態以及其在同行業中的規模、地位如何?即企業的技術能力和相對融資規模。為方便論述,現構建一個數學模型。

(本金+借款)×市場利潤率×技術效應系數÷規模效應系數≥借款×(1+社會折現率)

說明:

技術作為現代企業的生命支柱,任何一點微小的進步都可能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一般而言,企業進入市場時為避免被淘汰,會自覺采用近似同一的行業標準技術,而其自身的技術進步也非朝夕之功。另外技術進步的經濟效益主要取決于其投入市場的時機、自身的適用性及被復制的難易程度等因素;而對這些因素進行度量并非易事,且又不是本文的論述重點,故近似認為技術修正系數等于1,不再計入考慮范圍。

行業規模是行業內各企業經過長期競爭,優勝劣汰形成的。因而可以認為行業的平均規模即是理想狀態下最佳的企業經濟規模。然而現實中個體企業在行業規模中往往表現出較大的數學離散性,為能夠近似地描繪出規模經濟效應,同時排除企業在現實中的離散性干擾,特規定:

規模效應系數=log企業規?!耹og行業規模

I和Ⅱ聯立,可計算出:當行業標準規模為1000萬時,企業可融資120萬.當行業標準規模為100萬時,企業可融資57萬;當行業標準規模為10萬時,企業可融資22萬。由此得出結論:微觀經濟中經濟杠桿強度衰減效應是存在的;經濟體相對規模越大,其運用經濟杠桿時強度衰減也越強。

第6篇

【關 鍵 詞】資產重組/整合/計算機集成/流程再造

【 正 文 】

一、整合、集成和流程再造的異同

“整合”和“集成”的英文術語同為“ integration”,它來自于integer 這一詞根, integer 來自于拉丁語的詞根“in ”(內部)和tangere(聯系),所以,整合和集成都具有內部相互聯系、 融合為一個整體或一體化的含義。

我國的“資產重組”這一概念與國外文獻并沒有嚴格對應的術語,由于兼并和收購(mergers & acquisitions)是我國企業資產重組的主要形式,所以,可以把兼并和收購看成是資產重組的相近似的術語,簡稱并購。并購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實現企業的一體化或是多元化戰略,例如可以通過對同行業企業的并購(橫向一體化)來實現企業規模經濟和建立一種競爭優勢,也可以通過對原材料供應企業或者是產品經銷企業的并購(縱向一體化)來使交易內部化和降低交易費用。并購活動也可以實現企業多元化的戰略選擇,多元化包括相關多元化(在與主業相關的領域內進行多元化經營)和無關多元化(進行跨行業的多元化經營)。從國際經驗看,跨行業經營成功的例子不多。正因為如此,美國本世紀90年代的并購活動不再重蹈60年代跨行業并購的覆轍,而是圍繞回歸主業和專業化經營來進行。

資產重組和重組整合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如果說我國企業的資產重組不僅是資產、產權、債務、業務和人員的重組過程,而且也是經營思想、管理制度、組織經驗和企業文化的重新組合,那么,重組整合就是不同質的資產、不同的權利主體、差別性的業務,以及不同的觀念、行為準則和行為方式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形成某種企業能力的過程。企業能力包括了兩個重要的方面,一是預見能力,即企業高層領導對潛在機會的把握能力,涉及戰略選擇和業務整合;二是一線執行能力,涉及決策結構、員工激勵和協調等問題。制度整合就是要形成這方面的能力。所以重組整合的兩個關鍵方面是業務整合和制度整合。

“集成”的技術基礎是以計算機技術和網絡化為標志的信息技術,信息技術(it)和信息系統(is)的發展促進了企業的變革。文卡特拉曼(n·venkatraman)認為,這種變革的程度及其所獲得的潛在利益(效率)的大小,可通過五個應用層次來描述,即局部利用、內部集成,業務流程再設計、企業網絡再設計和業務范圍再定義。第一和第二個層次對企業的變革是漸進性的或改良性的,因而獲得的潛在利益也相對較少,后三個層次對企業的變革產生劇烈的、革命性的影響,因而獲得潛在利益較大。這就是說,如果信息技術只是疊加在現存的組織狀況(特別是策略、結構、流程和文化)上,那么它獲得的利益是邊際性的。可以看出,文卡特拉曼把內部集成視為改良性的企業變革,同時認為,內部集成包含了兩類集成:技術的相互連接和業務流程的相互依賴。前者是指不同系統通過一個共同的信息技術平臺相互連接和共同操作;后者是指組織作用和責任在經營的不同職能部門的相互依賴(文卡特拉曼,1994)。

但是,正如薩維奇(chares m.savege)所說, 集成不能僅僅看作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如果僅是這樣,組織就與原來沒有多大的區別。集成改變了組織的工作方式。在原來的企業中,各個部門以“部分集合”的方式工作,即它們僅看到自己部門內的活動,不會去考慮其他部門的問題,而高層領導對基層發生的事情也只有片面的理解。集成的真正任務是將它們組合在一起,將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創造性的思想彼此聯系,以迎接整體的挑戰和機遇。集成與網絡化相互補充,它們表示正在進行的過程。集成的過程就是人力資源網絡化的過程,它把我們的想象和知識連接成網絡,以使我們可以對具體的機會采取決定性的行動(薩維奇,1996)。

流程再造(process reengineering )按文卡特拉曼的劃分屬于信息技術促成企業變革的第三層次,這是一種劇烈的、革命性的變革。企業流程再造論(bpr)的先驅邁克爾·哈默(michael harmmer)在其與詹姆斯·錢皮(james champy )合著的《再造企業》(reengineeringthe corporation)一書中也認為, 流程再造是為了顯著地改善經營而對業務流程進行徹底的重新設計,并認為定義中最重要的關鍵詞是“徹底的”,強調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全部推倒重來的變革風格(哈默和錢皮,1993)。后來哈默在其另外一本關于流程再造的著作《超越改革》(beyond reengineering)中承認,改革的徹底性,不管如何重要和令人振奮,并不是它的最重要的方面。流程再造定義中最為重要的關鍵詞是“流程”(process), 即一套完整的貫徹始終的共同為顧客創造價值的活動。為什么要進行流程再造,哈默認為,工業革命違背了流程,將它們分解成一個個專門的任務,然后集中注意力改進這些任務的績效,任務以及建立在任務上的組織形成了工業社會的基石。這樣就產生了兩種重要后果:其一,依據勞動分工和管理分工進行任務劃分,為簡單的人創造了簡單的工作職位而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復雜的、結果執行得很糟的流程。其二,當人們專注于任務時,就不會關心整個流程,不會關心流程產生的結果及這種結果為顧客帶來的價值。員工們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上司、活動、任務”上面,而不是“顧客、結果、流程”上面。這樣兩種后果是導致許多企業表現不佳的主要原因。

從上述關于整合、集成和流程再造的分析可以看出,它們都是與一體化有關的概念。它們的差別在于,重組整合貫穿于整個工業社會,它體現出人和資源的調整和再調整以及一體化的連續過程。整合并沒有對建立在勞動分工和管理分工基礎上的嚴格等級組織結構、順序工作和嚴格定義的任務、以及指揮和控制的管理原則提出挑戰。一體化主要圍繞規模經濟、范圍經濟、交易內部化這樣一些經濟原理來進行的,這些經濟原理的基礎是分工和專業化。集成是產生于晚期工業時代的一個邊緣性的概念,說它是一個邊緣性的概念是因為,如果把集成僅僅看作是技術相互連接和業務流程相互依賴,而不觸動工業社會企業的基本管理原則和組織形態,那么,正如文卡特拉曼的劃分,集成屬于工業社會中企業的一種改良。如果像薩維奇那樣把集成看成是人力和知識的網絡化過程,目的是在組織內和組織之間建立多個功能交叉的團隊,那么,集成已經涉及到網絡組織,屬于后工業時代的組織形態。流程再造可以看成是對工業時代形成的勞動分工和管理分工的整合和一體化過程,因而它必然是對傳統等級制企業和管理原則的一種反叛和革命,從本質上說是屬于后工業社會的。

二、我國企業重組整合的基本方向

根據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和企業當前的狀況,我認為,我國企業戰略性重組應該解決三個問題:一是要解決重復建設和重復生產所導致的企業規模不經濟、產業集中度較低、產品競爭力不強和企業間惡性競爭的問題;二是要解決國有經濟退出競爭性行業,把資源集中于控制某些重要領域和關鍵行業,以及改善企業的經營機制;三是要解決結構調整和結構優化的問題,促進產業高度化和科技創新。所以,優化結構、改善企業經營機制和增強企業競爭力是我國企業資產重組要達到的三項主要目標。實現上述目標的關鍵在于重組整合;業務整合和制度整合是重組整合的兩個重要方面。

我國經濟在1996年以前是數量擴張時期,為彌補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的短缺空間,一些競爭性的行業,如家電、棉紡織、輕型汽車等出現大、中、小型企業并行發展的格局。雖然各行業產量排名前幾位的企業規模明顯擴大,競爭力增強,但其擴張速度不能跟上行業總規模的超常規高速擴張。同時,這些行業存在數量眾多的中小型企業,由于達不到規模經濟,產品缺乏競爭力,處在難以維持生計,處境日益惡化的狀態。在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中,業務整合的重點是形成規模經濟和培植企業核心能力。

第7篇

關鍵詞:規模經濟;成本;MES;形成機制

中圖分類號:F2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7217(2007)03-0082-06

一、引 言

亞當?斯密把分工看作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最大原因,同時認為分工又受制于生產規模與市場需求量的大小,這是規模經濟思想的起源;馬歇爾第一次明確提出“規模經濟”概念,認為報酬遞增是由于企業擴大其不動產而獲得了種種新的大規模生產經濟。布洛克提出以“組織的經濟來代替報酬遞增”;一些經濟學家從交易費用的節約和內部化優勢方面探討組織管理的規模經濟,如科斯、張五常、黃有光、威廉姆森和克萊因等把交易費用的節約看作是企業產生并存在規模經濟的原因。巴克萊、卡森和拉格費等則沿用科斯等人的觀點,在研究了世界市場的不完全性及跨國公司的性質,解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及決定因素時,進一步闡述了內部化引起企業規模經濟的原因。產業組織理論的代表人物喬治?J?施蒂格勒曾在其《規模經濟》一文中指出“規模經濟理論是關于社會組織的經濟理論關鍵部分,因為它是每個關于市場組織、政府控制經濟生活的作用(及其變化過程)問題的基礎。”[1]我國學者的大量研究集中在規模經濟現狀分析,指出我國產業的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產業集中度低、生產要素過于分散,缺乏規模經濟;針對存在的問題,學者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措施,如提出通過企業集團化來提高規模經濟效益;提出通過企業重組和并購來實現規模經濟;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來達到規模經濟。也有不少學者從技術進步角度探討規模經濟問題,或者從產業組織理論角度研究,認為市場競爭和企業規模的關系存在一定的矛盾;也有人用一種思維邏輯來思考企業規模和產業組織科學性問題;還有學者就如何實現企業規模的高質量快速增長,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進行了深刻分析。可以發現,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中關于規模經濟的形成機制是一個空白。因此,本文擬從源頭上梳理“規模經濟”概念的形成與發展,回顧理論界追尋規模經濟的探索特別是有關MES的研究成果,著重探討規模經濟的形成機制,以便為企業管理者在實際工作中運用規模理論尋求和獲得競爭優勢提供借鑒作用。

二、規模經濟的概念形成與發展

規模經濟理論實際上源自人們對生產成本的分析。[2]英國學者馬克西和西爾伯斯通在他們合著的《汽車工業》一書中,對汽車工業的規模經濟進行了實際研究,并描繪了汽車工廠生產線的長期平均費用曲線圖,這就是著名的馬克西西爾伯斯通曲線,也稱規模經濟曲線(見圖1)。

根據馬克西和西爾伯斯通對汽車生產線長期平均費用所作的分析,某一種車型的生產批量同成本的關系如下:當年產量由1千輛增加到5萬輛時,單位成本將下降40%;由5萬輛增加到10萬輛時,單位成本將下降15%;由10萬輛增加到20萬輛時,單位成本將下降10%;由20萬輛增加到40萬輛時,單位成本將下降5%。當年產量超過40萬輛時,成本下降的幅度十分微小,在達到年產100萬輛后,再加大批量就不再有規模經濟了。

資料來源:轉引自孫慶廣:《奔向成功/現代企業經營戰略透視》,企業管理出版社,第148頁。

圖1 馬克西西爾伯斯通曲線[2]

上述這種隨著生產能力的擴大,生產的單位成本逐漸下降、收益逐漸上升的現象叫規模經濟,或叫規模報酬遞增。馬歇爾指出:“自然在生產上所起的作用表現出報酬遞減的傾向,而人類所起的作用則表現出報酬遞增的傾向。”“勞動和資本的增加,一般導致組織的改進,而組織的改進則增大勞動和資本的使用效率[3]。”傳統的規模經濟思想主要表現在三個層次上,即單一產品生產規模的經濟性,單個廠商規模的經濟性及企業組織規模的經濟性[4]。

(一)單一產品生產規模的經濟性

產品生產規模的經濟性是規模經濟最基本的表現形式,最初主要來自于勞動分工和協作。由于分工和協作,每個生產者可以提高同一產品的生產規模:“和同樣數量的單干的個人工作日的總和比較起來,結合工作日可以生產更多的使用價值,因而可以減少生產一定效用所必要的勞動時間。”產品規模的經濟性是商品經濟社會中最早也是至今為止最普遍存在的規模經濟。

(二)單個廠商規模的經濟性

單個廠商規模的經濟性,是指主要由生產函數或生產技術所決定的生產單一產品系列的工廠規模的合理性。廠商規模的經濟性可用長期平均成本曲線表示,它描述了隨著設備水平的提高和生產能力的擴大,平均成本下降的趨勢。在長期內,當所有生產要素投入都成比例地擴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07年第3期2007年第3期(總第147期)趙全民: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源――規模經濟及其形成機制研究大,規模收益(指由規模變動所引起的產量變動)開始是遞增的,但由于產量的增加比例大于投入的增加比例,因而大于總成本增加的比例,故平均成本下降。圖2是工廠的長期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線。

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是短期平均成本(即一定時期內,各種設備和技術條件相對穩定不變時生產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曲線的包絡線,其最低點的產量就是工廠的最佳規模。

企業組織規模的經濟性是更高一級的規模經濟,它是指現代企業組織所具有的多單位企業的經濟性。錢德勒認為,現代企業組織是“由一組支薪的中高層管理人員所管理的企業”[5],“它將大規模生產過程和大規模分配過程有機地結合于一個單一的公司之內”,因而其具備多種經濟功能,能在多個不同的地區經營多種系列的產品,從而獲取規模經濟效益。

企業組織規模的經濟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企業組織之間的結合導致了大量市場交易的內部化,從而節約了交易成本,獲得了規模經濟效益。

(2)企業組織規模經營可以產生大量銷售效益,因集中銷售而使單位產品分攤的廣告費用、銷售費用降低。

(3)企業組織規模經營可以使單位產品分攤的研究開發費用降低,從而具有更大的研究開發實力和效率。

(4)企業組織規模經營還可以因原材料的大量采購、信息的集中收集和處理、會計業務的部門化、商品品質的標準化、談判的程序化和合同的標準化以及資金的集中、風險的分散等帶來規模經濟效益。

三、最小有效規模(MES)的研究

根據研究,長期成本曲線變化有兩種情況:

一是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單位平均生產成本不斷降低,當單位產品成本下降到最低點時,相應的生產規模即為最佳規模。這時,如果再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單位產品成本就不再隨生產規模的擴大而下降,而是開始升高。在這種情況下,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呈U型。在這種曲線里,只有一個產出規模能使單位平均成本達到最低點,稱為“最佳規模點”。

二是隨著生產規模擴大,平均成本不斷下降,當下降到某一點時,平均成本既不再顯著降低也并不大幅度升高,這種曲線叫做L型長期成本曲線。對應于長期平均成本曲線開始變緩的生產規模,就是最小有效規模(Minimum Efficient Scale,簡稱MES )。斯蒂格勒(1958)在《規模經濟》一文討論廠商的最佳規模時指出:如果一個產業的諸廠商使用完全相同的資源,那么長期平均成本曲線中只有唯一最低點,即只有一種產出規模是經濟的,但在現實經濟中,諸廠商擁有的資源質量不同,使用不同資源的廠商若規模相同,則效率會不同。而相同的效率可以在不同規模中達到,所以相異的規??赡芡瑯邮墙洕?即平均成本是一條底部平坦的曲線。同時,他首創“生存技術法”來確定最佳規模,企業在長期競爭中得以生存的規模都是最佳規模。他用生存技術考察了美國制造業的情況,發現最佳規模是一個范圍相當大的領域,即多種不同規模都是最佳的。T?薩文(T. Saving,1961)運用生存技術對美國制造業所進行的更為廣泛的研究支持了施蒂格勒的結論。

(一)確定MES的基本方法

會計法和工程法的主要區別是確定費用曲線的數據來源與方法不同,會計法主要根據不同規模企業的成本(橫斷面數據)或同一企業不同時期不同規模時的成本(縱切面數據),或將兩類數據結合,繪出規模成本曲線。

工程法又叫技術定額法。它不直接采用財務數據,而是在設定的產出和原材料前提下(如規定產量、品種等,規定礦石金屬含量),根據基本的設備系數(如高爐數量、容積,機床型號、數量等)、工藝參數(如溫度、壓力、節拍、切削參數)以及標準的技術費用定額(如年標準工作日和工人單位時間工資、設備單位時間折舊和能耗、材耗等)來確定規模費用曲線。

有了規模成本曲線,就可以根據邊際成本最小或成本規模變化率最小的準則確定MES。確定的方法有三種:根據函數解析計算求解、根據邊際成本和誤差判斷確定MES及通過方案比較確定MES。

適者生存法(Survivor Technique)是美國學者施蒂格勒提出的。該方法的立論依據是由于實際費用的不確定(如因能源突然發生危機,出現新技術等)及計算方法的主觀性和市場機會的不確定性等原因,計算確定MES很困難,甚至不可能。因此,應根據競爭的優勝劣汰,通過觀察市場確定經濟規模。施蒂格勒提出的具體方法先計算不同時點產業各規模層企業附加價值占全產業附加價值的比重,而后計算這一比重的增大指數 。其中,Vaij是j產業中位居i規模層企業的附加價值比重, 為基準時點,t為后來時點;增長指數最高的規模層對應這個產業的經濟規模。

(二)基本方法的比較與選擇

會計法的主要優點是數據容易獲取,且成本是一種綜合指標,能綜合反映企業的規模經濟性特點,當樣本量較大時,或對企業成本進行了合理分析時,能提高所得結果的可靠性。缺點是適用會計法時,規模往往指實際產量,因而相應的成本往往受許多與規模經濟性無關的因素影響,可能歪曲真實的規模經濟效益。

工程法突出的優點是比較準確,能夠根據工藝或工廠系統的技術能力,較真實地反映技術的規模經濟性本質,能夠避免會計法無法避免的無關因素的影響。主要缺點是要求分析者熟悉工程技術,且計算比較復雜。此外,設定條件如產品結構、費用定額的確定可因專家經歷背景相異、使用標準不很統一而不同。

適者生存法與前兩種方法的差別是原理性的,其突出優點有兩條:一是它考慮了各種難以計量的費用和效率,符合市場競爭出效益的商品經濟規律;二是方法較簡便,需要的數據只是每個規模等級的工廠數目和市場占有率。主要不足是:在壟斷行業不適用;觀察時間短的結論不可靠;混淆規模的外部經濟性和內部經濟性,無法得到規模成本曲線,因而有許多重要的經濟分析無法進行。

四、規模經濟的形成機制研究

(一)技術創新規模經濟的決定因素之一

導致成本隨生產規模擴大而下降的機制有兩種,一是由于設備能力的提高降低了單位產品的設備折舊分攤,二是由于規模擴大帶來了其他生產環節采用新技術或進行技術革新的可能性,從而進一步降低成本。這兩種機制實際上是技術進步的不同表現[7]。由于設備能力只能階躍式的上升,因此,可以說規模經濟的真正含義是技術能級的躍遷。規模投入必定要引發技術能級躍遷,才能創造出規模經濟,而這種規模經濟也就構成了企業持久的競爭優勢。(1)科學技術作為現代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支撐力量,物化在物質生產力的各要素之中,促使生產函數變化或創立新的生產函數,推進規模經濟發展。在傳統產業改造和新興成長型產業發展過程中,可以通過優化資源配置,使生產力在量的增長和質的飛躍兩方面都帶來巨大變化,帶動企業規模的擴張和效益的優化。技術創新引致企業組織規模創新,規模經濟便得到更有效發展。

(2)對于企業來說,技術創新可以形成企業核心技術充滿生機的技術群體,從而獲得持續的新產品研制與開發能力,并轉化為強大的進入市場和開拓市場的力量,開發出與規模經濟相適應的市場規模。技術創新與產品開發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產品開發本身就是技術創新的基本內容。而通過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一方面可以改造傳統產品的性能,改善產品質量和降低產品價格,提高傳統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另一方面可以開發出新產品,主動引導消費需求,開拓新產品市場,并依靠核心技術優勢迅速搶占成長中的市場。

(3)在技術創新過程中,核心企業可以憑借技術紐帶與其他企業進行聯合,迅速地實現規模擴張。一般來說,每一產業或每種產品都存在某種關鍵技術。企業在技術創新活動中一旦取得了這種關鍵技術,便可以在企業家的推動下,采取各種形式開拓橫向和縱向一體化的生產方向,從而提高生產同類產品企業和在技術上前后銜接企業的技術水準,甚至使這些企業聯合成為規模巨大的集團企業,以獲取規模經濟效益。(4)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在引起物質生產技術基礎變化的同時,推動勞動素質的提高,促使人力資本的形成,為規模經濟的發展創造條件。技術創新引起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比例發生變化,提高腦力因素的相對作用,促進勞動力向智能化發展;促使勞動力掌握新技術的速率加快,知識更新周期縮短;技術創新還能使勞動力適應多種職業的技術要求,向“一專多能”的能力結構發展。這樣,技術創新促進企業人力資本的形成;后者反過來又推動進一步的技術創新,從而為規模經濟的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5)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在引起生產方式以及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變革的同時,推動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從而實現企業組織規模的創新,更有效地推動企業組織規模創新的擴張。(二)組織和管理規模經濟的決定因素之二

企業規模擴大以后,通過合理的組織結構把各種分散、無序的資源協調起來,統一有序地生產經營,產生1+1>2的合力效果[8]。提高管理工作的專業化程度,從而提高管理效益和節省人員;市場交易內部化,節省交易成本;把一些生產經營環節結合在一個企業內部,節省能源與運輸成本,減少尋價成本等等,都是企業通過組織和管理而獲得規模效益的途徑和方法。

無形資產的規模效益,正越來越受到理論界和企業界的重視。無形資產是企業聲譽、權力和優越條件的總和。它是企業獲得超額利潤與長盛不衰的源泉。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紛紛采取減少有形投資、增加以技術轉讓為主要手段的非股本生產合作,通過生產特許協議、生產許可證協議、商標轉讓等來擴大企業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而由商標、品牌、專利、商業秘密、專營特許權、商譽等組成的無形資產,具有無限規模收益遞增性。它主要表現在:

(1)無形資產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增值性。有形資產在使用過程中會發生有形磨損,使其價值下降;無形資產一旦形成和投入使用,它本身會產生累積效應,不但不會因使用而發生磨損,而且越使用頻繁,其自身價值也就越高。

(2)優越的無形資產意味著市場的擴大。名牌產品在到達新市場之前已為消費者接受和認可,由于品牌效應和質量優勢,其市場占有率往往高于同類其它產品。(3)無形資產本身作為一種資本可以直接交易、直接投資而獲取高額利潤。無形資產規模報酬遞增可用圖3表示:

(三)市場規模經濟的決定因素之三

1.品牌效益。一般來講,人們認為品牌代表了商品的品質,有了品牌的幫助,顧客購買時就不必太費力氣。無論是生產企業、經銷商,還是消費者,都已經越來越重視品牌的作用。企業規模巨大,使用單一家族品牌甚至所有產品使用同一品牌,在廣告、促銷等方面能夠節省大量費用;也能夠迅速贏得用戶,擴大各種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可見品牌可以產生規模效益。而且,企業可以用自己的品牌和其它品牌組成協作聯盟,產生整體大于個體之和的規模效應。通過品牌聯合,廣告和促銷可以獲得增值效應[9]。品牌聯合對于一個需要宣傳產品品質的品牌有雙重作用。如果產品上有一個品牌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說明產品的品質,那么再加上一個品牌就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因此,當某個品牌單獨出現不太能說明問題時,聯合品牌可以更好地表明品質。當人們對產品表面上看不出來的品質有疑問時,如經歷型產品,用聯合品牌可以讓人們對產品的真實品質感到放心。

2.價值創新,促進規模效益。

先來考察Accor的案例[10],20世紀80年代中期,法國的經濟型旅館業正經受著滯脹和能力過剩的困擾。

當時,在經濟型旅館業有兩個不同的細分市場。一是由無星和一星級旅館組成,房間平均價格為60~90法國法郎,顧客來這里是因為價格低廉;二是二星級旅館,房間平均價格為200法郎,通過提供比無星和一星較好的睡眠環境而吸引顧客。顧客希望得到與其支付等價的享受,或是支付較多,得到象樣的晚間睡眠;或是支付較少,忍受不好的床鋪或噪音。

ACCOR 經理人員從鑒別所有經濟型旅館業無星、一星和二星的顧客需要入手,集中于那些廣泛共享的需要,ACCOR的經理人員看到了克服行業所迫使顧客所做主要妥協的機會。他們詢問自己如下四個問題 :

(1)我們的行業認為想當然的因素中哪些應該被剔除。(2)哪些因素應當降低到行業標準以下。(3)哪些因素應當提升到行業標準以上。(4)應該創造哪些行業尚未提供的因素。第一個問題迫使經理人員思考公司據以展開競爭的因素是否真的向消費者傳遞價值,那些被認為想當然的因素,可能沒有價值甚至毀損價值。第二個問題迫使經理人員檢討,為了在競賽中與競爭對手相匹敵和擊敗競爭者所做的那些產品和服務設計是否過了頭。第三個問題使得經理人員去揭示和剔除其行業迫使顧客所做的妥協。第四個問題有助于經理人員打破行業已建立的界限去發現全新的消費者價值源泉。

在回答這些問題時,ACCOR形成了旅館的新概念,這就導致了“一級方程式”的推出。首先,公司剔除了諸如昂貴的餐廳和吸引人的起居室等標準旅館特性,ACCOR承認雖然會喪失一些顧客,但多數人沒有這些也一樣會來。

其次,ACCOR 的經理人員相信經濟型旅館業在其它方面也向顧客提供了過多的服務。 理所當然,“一級方程式”要予以剔除,接待員僅在登記、結賬高峰時才有,其它時間里顧客使用一個自動的講述機(TELLER );旅館的房間很小,僅僅配備了床和必不可少的用品沒有信箋、辦公室和裝飾品,沒有壁櫥和梳妝臺,只有一些架子和房間角落的掛衣桿。房間本身是由在工廠生產的標準組件構成,從而具備生產的規模經濟性,便于質量控制,隔音良好。

“一級方程式”為ACCOR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優勢,公司削減了建筑一個房間平均成本的一半,其人事費用也從行業平均水平銷售額的25%~35%下降到20%~23%,這些成本節約使得ACCOR把顧客最重視的特性提高到超出法國二星級旅館的平均水平以上,但價格卻僅僅略高于一星級旅館。

顧客對于ACCOR的價值創新給予了回報。公司不僅獲得了法國大量經濟型旅館業的顧客,而且還擴大了市場空間。從原來在車上睡眠的卡車司機到需要幾小時休息的商人,新的顧客已被吸引到經濟型旅館這一類來。20世紀90年代的一次統計表明,“一級方程式”在法國的市場份額比離它最近的5個最大競爭者的總和還要多。

資料來源:《Value Innovation: The Strategic Logic of High Growth 》,HBR,1997,JanFeb.

ACCOR 偏離其行業常規邏輯的程度,可以在我們所說的價值曲線,即用圖形來描述一個公司在其行業所有的關鍵成功要素方面的相關績效上看出。根據競爭的常規邏輯,一個行業的價值曲線遵循一個基本的形狀,競爭者試圖通過多提供一點或少獲得一點來改善顧客的價值,但絕大多數并不考慮改變曲線的形狀。

實際上,價值創新意味著企業的經營空間得到拓展;意味著企業從競爭激烈的行業進入一個全新的天地,擺脫競爭者,為顧客提供適意的產品(服務)從而獲得可觀的回報(經濟效益)。這無疑是一種規模效益。

參考文獻:

[1]喬治?施蒂格勒.產業組織和政府管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9.

[2]孔慶廣.奔向成功/現代企業經營戰略透視[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1997.

[3]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4]F. M. 歇爾.產業市場結構和經濟結果[M].芝加哥:麥格納里學院出版公司,1980.

[5]小艾爾弗雷德?錢德勒.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6]陳小洪.規模經濟初探[J].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1989,(7).

[7]高波.規模經濟發展與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J].江蘇社會科學,1995,(3).

[8]李巍巍,孫永廣,施祖麟.企業組織、市場與經濟增長關系機理的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1995,(1).

[9]Akshay R? Rao, Robert W?Ruekert.品牌聯合的威力[J].世界經理人文摘,1996,(3).

[10]W . Chan Kim,Renee Mauborgne.Value Innovation: The Strategic Logic of High Growth[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1-2).

The Root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Enterprises: Study on

Economyof Scale and Its Formation MechanismZHAO Quanmin

(Business School,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China)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orig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Economy of Scale. And Scale in three different levels including single product, single manufacturer and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is differentiated. The paper also briefly states the related study of MES and emphasizes that technology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market are the three major factors which induce Economy of Scale. It is hopeful to help our enterprise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chiev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by making full use of Scale.

第8篇

關鍵詞:規模經濟;運輸企業;集約化

我國道路運輸企業的規模經濟發展處于停滯不前狀態,甚至與道路運輸市場開放以前相比有所倒退。目前道路運輸企業規模小、經營分散、經營方式落后;運輸生產缺乏有效的組織,效率低下;經營主體之間存在嚴重的惡性競爭,所提供的道路運輸服務質量差。我國現階段正處于信息技術大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國際經濟一體化等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對于運輸業特別是道路運輸的要求越來越高,這種要求不僅僅體現在位移上,還體現在運送速度、時間和貨物安全上,道路運輸業面臨嚴峻的挑戰。 為推動道路運輸企業快速、健康發展,必須創新其現在的經營方式,探究更適合其發展的新模式。

一、道路運輸企業規模經濟影響因素分析

1.分工與交易費用

當道路運輸市場勞動的交易費用系數足夠小于中間產品的交易費用系數時,中間企業就會從道路運輸市場中出現。如果分工在道路運輸企業之間發展,則每個企業就會越來越專業化,道路運輸企業的平均活動范圍和規模也會縮小,企業的專業化水平越來越高。如果分工和專業化在道路運輸企業內部發生,則一個企業中每個工人的專業化水平和一個企業的范圍及規模將同時提高,企業的平均規模就會提高。

2.市場容量

規模經濟的實現受限于市場容量,道路運輸業由于其特殊性,市場容量包含經濟發展與運輸需求、運輸方式之間的競爭程度和道路運輸業市場容量三層涵義。

3.管理與技術

從管理看,一類是生產管理,貫穿于企業運輸生產的全部過程,與企業的運輸設備密不可分,目標是實現生產率與生產能力的配套。包括車輛和員工崗位安排合理化等等。另一類是經營管理,是除生產管理以外的一切管理過程和管理行為,目標是最大限度地組織企業運輸生產所需的貨源并且控制非生產過程的成本。對于所有的道路運輸企業來講,這是一個可以不斷壓縮的空間,可以不斷挖掘潛力,將管理力的作用發揮到極限。從技術看,一方面,裝備技術的發展使道路運輸企業規模擴大;另一方面,信息化提高了管理效益,促進企業規模的擴大。

4.產業的發展水平

運輸需求作為派生需求,在其發展初期,運輸主要作為企業滿足企業自身生產的需要,專業化程度較低。隨著運輸需求的增多,市場的擴大,為專業化提供了需求支撐,促進道路運輸行業內部分工鏈條的延伸,運輸市場效率進越來越高,市場上企業之間的協作程度進一步加強。

5.企業關系

企業之間的關系可以分為競爭與協作,這兩種關系對于道路運輸企業經營方式有重要影響。

二、運輸業形成規模經濟的條件分析

1.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和保障

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的突飛猛進,四通八達、高密度、高等級的公路網絡正在形成,運輸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的社會性為運輸規模經濟的實現創造了良好的交通條件,因而運輸企業可以集中資金和技術力量,主要從提高自身經營管理水平著眼,積極開發創新先進的運輸組織技術,強化運輸生產過程中的管理,拓展與相關企業的合作,不斷強化實力和擴大經營規模。

2.運輸市場中企業競爭的推動作用

現階段,我國的運輸市場中,存在著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多種行業性質的企業,這些企業為追求更大的經濟效益和市場份額進行著激烈的競爭,在市場競爭中,大企業戰勝小企業,最終形成只有少數大企業占主導地位的發展態勢,這也會促進運輸規模經濟的形成。

3.多種運輸方式各有所長

各種運輸方式都有其自身的技術經濟特性,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有利于體現運輸業的規模經濟效應。如,道路運輸的機動、靈活、方便、門到門等特點,是其他運輸方式無法替代的運輸優勢。所以社會需要更具廣泛性,運輸需求彈性相對較大,運輸企業經營及參與市場競爭的靈活性高。

三、創新道路運輸企業集約化經營的途徑分析

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新環境下,道路運輸企業如何才能做好集約化經營,是道路運輸行業繼續考慮的問題。筆者將從合理組建企業集團及推廣使用先進的運輸設備兩方面進行分析。

1.合理組建企業集團

適當擴大道路運輸企業的規模是推廣集約化經營的基礎。因為沒有規?;髽I就不能實現規?;б?,所以道路運輸企業必須走組建企業集團之路,形成規模效益,實現規模經濟。換句話說,組建企業集團是借助資本集約促進資源集約。這就需要打破地方保護主義,消除不合時宜的市場規則,通過合理合并運輸資源,實現行業兼并、合并或者并購,這個資源包括車輛、企業、線路經營權、戰場、人員等。

第一,企業并購是指大企業采用控股、購買等方式收購小企業,擴大自身規模,這樣就能有效合并小企業的運輸資源。企業一方面要對自身股份制進行改造,促進企業內外各種資產有效重組,同時還要做到運輸的跨層次、跨區域、跨部門、跨行業的兼并及合并;把高速客車及高速共組作為載體和依托,重點建設在客運或貨運中發揮主要作用的跨區域企業;引導同一區域內運輸企業之間組成有機的經營團體,其好處是快速擴大規模經營,還可減少小企業之間的矛盾與競爭。以企業產權為橋梁,有效實行資產重組,創建及發展跨區域的大規模道路客運集團,對其實施集約化經營,在大規模經營中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

第二,擴大道路運輸企業的車輛規模。擴大車輛規模的途徑有兩個:收購其他中小企業車輛或者購買新車。在購買車輛時,應選擇適用性強的車輛類型和檔次。集中購買車輛可大幅降低企業運營投入,同一個廠家的客車,采購1臺、10臺、100臺,在價格上有很大的差距,并且因為零部件相同,還可減少維修部門的零部件庫存。尋找合適機會兼并同線路客運車輛,減少同一線路的運營企業,組建運營聯盟,形成利益合體,提高客車的運營效率。

2.推廣使用先進的運輸設備

使用先進的運輸設備,有利于高科技成果在運輸企業的應用。道路運輸粗放型經營的特點是不注重高科技在運營活動中的重大作用。道路運輸企業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實現企業的信息化:運輸設備的信息化;公眾服務及安全監管的信息化。運輸設備的信息化主要指:為運輸車輛安裝物流系統優化技術、GIS、GPS等,實現運力、資源等信息的收集及共享,對車輛實行全方位、全過程跟蹤監控,促進物資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快速提高運輸組織管理水平及調度水平,降低空駛運輸、無效雛形、迂回運輸、重復運輸,實現客車運輸的快速響應、高效連接、合理組織及準時精確。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優化及改進道路運輸企業的管理流程,使企業管理更加高效、系統,全面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充分利用已有基礎設施的運載功能,提升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降低環境污染,促進道路運輸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集約化經營是當前各行業發展的趨勢,盡管運輸企業還存在著諸多困難,但是也應認識到集約化經營的條件和優勢,運輸企業一定要抓住機遇,利用各自的優勢來發展集約化經營,從而提高運輸業的整體效益。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治县| 鸡西市| 龙海市| 连江县| 固原市| 临沂市| 尼玛县| 淄博市| 枣阳市| 沂水县| 姚安县| 永昌县| 吉林市| 鞍山市| 思南县| 兴山县| 从江县| 南昌县| 米脂县| 商都县| 通许县| 当雄县| 邯郸市| 海盐县| 基隆市| 日土县| 兴和县| 伊吾县| 岳池县| 都兰县| 佛坪县| 边坝县| 漳州市| 繁峙县| 通州区| 龙州县| 湘潭市| 周至县| 兴城市| 大关县| 东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