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3-17 18:02:3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建筑設計管理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唐朝以來,基督教曾四次入華,基督教教堂建筑也在中國建筑歷史中占一定地位。
唐初“景教”從波斯傳到中國,為基督教第一次入華,其傳教最初利用了佛法的外衣,此時的景教教堂也采取了佛寺建筑的名稱和樣式。元朝的“也里可溫教”為基督教第二次放華,使中國出現了最早的東正教堂和天主教堂,但它們基本上采取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型制。
明末清初基督教第三次入華,導致了西洋建筑在澳門的大規模出現了“大三巴”教堂(1638年)的建成。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意大利人利瑪竇(字西泰,atthieuRicci,1552-1610)入京,萬歷皇帝準其留居北京。1605年,利瑪竇在宣武門住處建“禮拜堂”。雖然澳門“大三巴”教堂表現了12-15世紀法國哥特教堂的特征,但宣武門“禮拜堂”則由于地處北京仍采取了中國傳統樣式,且沿用一百多年,直至1712年重修后才易為“洋風”(西洋樣式)。
自利瑪竇1605年建宣武門“禮拜堂”到1904年南堂第五次重建,其間基督教教堂建筑在北京300年的演變,可分為以下四個時期。
一、17世紀:初始期——基本為中國傳統樣式
1517年,德國宗教改革運動之后,新教在北歐取得優勢地位,天主教則在南歐進行“革新”,并借助于葡萄牙、西班牙的炮艦向東方擴展宗教勢力。因此,由天主教東進開始了基督教第三次傳入中國。
為適應天主教勢力的擴張,1540年羅馬教皇批準成立了名為“耶穌會”的傳教團體。該會創辦人之一方濟各·沙勿略(FranciscoJavier,1506-1552)于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到達廣東上川島,成為耶穌會來華的先驅;然而為耶穌會在中國傳教奠定基業的,卻是意大利人利瑪竇。
利瑪竇開創了耶穌會傳教士尊重中國社會制度和禮教文化的先例,改穿儒服,研習儒籍,并專門在官府上層及士大夫身上下功夫,“用西方的奇物珍品鋪成了從肇慶到北京的漫遠道路”,而使天王教得以進入明王朝的宮廷。利瑪竇等人考慮到了中國禮教文化的特點,為了吸引中國的士大夫“禮儒易佛”,相信天主教教義,采取了“傳道必先獲華人之尊敬,以為最善之法,莫若漸以學術收攬人心”的手段,與傳教互為表里,構成了明末清初天主教東傳的特點。這也決定了這一時期天主教堂多使用中國的民宅、寺廟,或者按中國傳統建筑樣式建造,稍有西洋裝飾,簡單的僅立十字架為象征。
1605年(萬歷三十三年),利瑪竇病逝北京后,曾由皇帝賜地建墓,在“阜城門外二里馬尾溝騰公柵欄外”。騰公司柵欄俗稱“太監墳”,自17世紀末,又被人稱為“荷蘭墓地”,以與正福寺附近的救世堂法國耶穌會士公墓——“法國墓地”相區分。
利瑪竇在意大利耶穌會士,其繼任人龍華民(字精華,NicolasLongbardi,1559-1654)指導下設計,是中國第一座基督教式墳塋,開始表現出“洋風”的特征:“其坎封也異中國。封下方而上園,方若臺圯園若斷木。后虛堂六角,所供縱橫十字文。”
清順治七年(1650年),德籍耶穌會神父湯若望(字道未,JeanAdamSchallvonBell,1591-1666)在宣武門利瑪竇所建禮拜堂基址上修建南堂。兩年后大堂建成,仍“按中國式樣而造”。但“堂牖器飾,如其國制。”“內建亭池臺榭,式仿西洋,極其工巧。”“堂前有大理古牌樓一座,……署有上賜‘欽宗天道’四金字。”
順治十二所(1655年)皇帝賜地兩位神甫利類思(LudovicusBuglio,1606-1682)、安文思(GabrieldeMagalhaens,1609-1677),在王府井八面槽利用民宅設東堂。
東正教在北京設堂是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雅克薩城自衛反擊戰中俘虜了沙俄入侵者,因押來北京的59人中有一名司祭,康熙皇帝將他們駐地東直門內胡家園胡同的一座關帝廟撥作臨時祈禱所,這即為北京人所稱的“羅剎廟”或俄羅斯“北館”。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后,沙俄教區將其命名為“圣尼古拉”教堂(又稱“圣索菲亞”教堂,后改為“圣母安息”教堂),是為北京第一座東正教堂。
二、18世紀:發展期——中國傳統樣式轉“洋風”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法國耶穌會士張誠、洪若、劉應奏請在皇城西安門內所建小堂基礎上另賞隙地建蓋大堂。康熙四十二年(1903年)“救世堂”——北堂的前身,在中海西畔蠶池口落成。
南堂在救世堂落成之時(1703年)開始重修,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完成,歷時10年。“徐日升與閔明我予以改造,成為歐洲區”。這標志著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開始從中國傳統樣式向折衷主義“洋風”轉化。
由于天主教在西方歷史進程中代表了反對宗教改革的力量,利瑪竇等所代表的遠不是已蔚為主流的西方近代文化,他們東傳的“西學”處處以不違背天主教教義為前提,不過是經基督教義陶治過的西洋學術,因而,自龍華民之后,對祀孔祭祖的傳統都不能容忍,導致了天主教在華陷入困境。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康熙皇帝下令禁止天主教在華傳教;1775年耶穌會在羅馬教皇取締令下解散。自沙勿略1552年來華,在中國傳教200年的天主教耶穌會退出了歷史舞臺。
但是,由于這時天主教以“西學”為傳教工具,并幫助封建統治者鑄造戰炮;而明末和清初的統治者又需要火炮和歷法,也還想借各種宗教維護其統治。所以,取締天主教時緊時松,并不堅決。北京教堂建筑在18世紀仍進入發展期,并以從中國傳統樣式向折衷主義“洋風”轉化為特征。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京師地震,南堂、東堂均被毀。
“康熙六十年(1721年),費隱以葡王斐迪南三世之款第二次重建南堂,利博明修士(Fr.F.Maggi)為建筑師,……此堂系當時歐洲盛行之巴羅克(Barogue)式。全部地基作十字形,長八十尺,寬四十五尺。教堂內部,賴立柱行列,分教堂頂格為三部,各部作穹窿形,若三艘下覆之船身。”
利博明同時為東堂重建進行了設計。
雍正元年(1723年)意大利人德理格(TeodoricusPedrini,1670-1746)神父于京都西直門內大街南建西堂。
雍正八年(1730年)京師地震,南、北二天主堂亦被損傷。南堂第三次重建,“堂之為屋圓而穹,如城門洞,而明爽異常。”乾隆四十年(1775年),南堂堂內火發,建筑盡毀,又進行第四次重建。重建后的新南堂“堂制狹以深實,正面向外,而宛若側面;其頂如中國卷棚式,而覆以瓦;正面止啟一門,窗則設于東西兩壁之巔。……左右兩磚樓夾堂而立,左貯天琴,……右圣母堂。”“其式準西洋為之。……其堂高數仞,凡三層,層層開窗,嵌以明瓦,漸高漸斂如覆舟形,圓而橢。”可知時南堂網絡仍為巴洛克式。
至1785年,北京有四天主堂。“一即北堂,在皇城內,與西安門相近,……二即南堂,在宣武門內,即利瑪竇所居之處。后耶穌會士不屬法國者,皆居其內。兩經火災,旋即重修如故;三即東堂,乃葡國之耶穌會士所居。此堂雖系西式,而甚卑矮,與北堂無異長僅七丈;四即西堂,乃遣使會士德理格所置,后獻與傳信德部,以居此部所差之司鐸。”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俄國政府正式委派組成歷史上第一個東正教“北京傳教士團”,駐在東江米巷(東交民巷)中由會同館之“高麗館”改設的俄羅斯“南館”。1727年(雍正五年)開始,這里成為專用的俄羅斯館,“中國辦理俄事大臣等幫助于俄館蓋廟。”1732年,北京傳教士團在“南館”建立了新的永久性教堂——“圣瑪利亞”教堂(或稱“奉獻節”教堂)。
三、19世紀:延續期——“洋風”
隨著西方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基督教新教傳入中國。“新教徒的傳教活動大部分來自英國和美國,部分原因是由于新教徒高度集中在這兩個國家。同樣地,也由于工業革命給講英語的世界帶來了空前的財富和人們旺盛的活力。”1807年(清嘉慶十二年),英國倫敦會派遣傳教士馬禮遜(RobertMorrison,1782-1834)來華。1830年(清道光十年),傳教士裨治文(ElijahColeman
Bridoman,1801-1861)受美國公理會委任抵廣州。此后,基督教新教傳教士相繼進入中國南方口岸城市,卷入了近代中國的歷史旋渦,并開始扮演各自不同的社會角色。
基督教傳教士第四次大規模進入中國,是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的入侵分不開的。“1858年和1860年的中法條約使所有基督教徒在華傳教的地拉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新條約為1860年以后傳教運動的空前大發展提供了合法前提”。這造成了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在19世紀繼續得以發展,進入延續期。此期間的基督教教堂建筑,以折衷主義“洋風”為特征。
1860年之前,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屢遭厄運:
嘉慶十二年(1807年)教會遭到清洗。先是東堂被焚,“大堂雖未焚坍,亦令拆毀,飭修士等盡移南堂居住。”嘉慶十六年(1811年)西堂被毀。道光七年,(1827年)借沒北堂,“其大堂則令拆毀。”
1860年10月25日,中法《》簽訂,中法《》互換,第二次結束。清廷歸還救世堂。1864年,“孟主教復欲于舊北堂地基起建主教座位之大堂。有法人布里耶者,曉于工料,畫堵為式。”1865年5月1日奠基,1866年1月1日落成。“此堂雖未建于原址,而堂之名稱仍……為‘救世堂’。堂之格局乃照圣教第十三世之時樣建成。”
法國遣使會教士譚微道(JeanPicrreArmandDavid,又譯“達維德”,1826-1900)是著名博物學家,當時“于北堂創設博物館一所。”人稱“百鳥堂。”
1867年西堂重建。
1880提開始重建東堂,1884年建成,為羅馬式。“大堂計長二十二丈二尺,寬六丈余。高亦如之。堂內明柱計十六楹,每楹俱高五丈有余,徑一尺六寸,皆系黑龍江運來之赤松,精堅勝任。堂內望板,皆作穹窿之形,彩繪盡致。堂中之正祭臺,俱用意大利亞國拿波里府之五色珉古鐫成。臺前之短柱,皆以琺瑯燒成,璀燦可觀。……堂前鐘樓三座。正中一座,至地高九丈有余。其正面圓牖框,與它牖各框,及其層檐,與檐下之方柱,皆大理石雕成。堂之全身,皆以上用之城磚砌成。每磚重可五、六十斤。堂前階除,長闊相等,俱十丈有余。又起洋式大門一座,達于通衢。
1886年慈禧太后大規模修建西苑,將救世堂劃入苑中,因此與法公使簽訂了《遷堂條款》,商定把救世堂遷到西什庫。教堂遷到西什庫后,人稱“西什庫教堂”,即為北堂。
北堂于1888年12月建成,“北堂輪煥崇閎,可為中國第一。堂內之格局,乃照圣教會第十三世時起建大堂之式樣而成。堂中明柱三十六楹,柱下礎石皆漢白玉所成;柱頂俱鏤菘菜葉形,玲瓏可觀。每柱計高四丈九尺,……柱皆四棱,面寬一尺八寸,皆美國運來之檜。柱之四面俱貼關圓細柱,約寬四、五寸,與大柱共撐穹窿。大柱檜以天藍之色,細柱則涂以金屑。堂之正身,有雙尖洞牖十二,高約三丈,蔽以五色燒花玻璃作坊所制。其正祭臺三面單尖洞牖亦有十二,約高一丈五尺。蔽牖玻璃皆燒五色圣像,……大堂后面,建有耶穌苦難小堂,計長五丈有余,與大堂相通,間以玲瓏隔扇。”
教堂入口處前部,建造了中國傳統樣式的月臺,設漢白玉石欄桿,并有兩座重檐歇山黃琉璃瓦頂的碑亭分立左右,亭內立教堂遷建諭皆碑和滿漢文天主堂碑。中國傳統樣式的碑亭同大堂正面鐫刻的耶穌善牧圣象形成強烈對比。
北堂是北京天主教堂中最大的,除教堂外,尚包括主教府、修道院、醫院、若瑟院、光華女中、育嬰堂以及神甫宿舍等。“這些建筑除教堂外都基本一致,用大開條青磚、板瓦屋頂,帶平頂廊子,無須掛檐板。室內用地板,抹灰天花……是初期外國人在中國建造的‘洋房’的近代式樣。”
四、19世紀末20世紀初:后期——“洋風”轉復古主義
后期基督教堂(主要是新教教堂)有的仍利用中國舊有房屋忙改設,新建的則多模仿中國傳統樣式,但是,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在經歷了18世紀從中國傳統樣式轉“洋風”的發展期、19世紀的“洋風”的折衷主義影響,表現出中國傳統樣式的復古主義,并引導了30年代中國復古主義建筑的出現。
中,南堂、東堂、西堂被焚,北堂受損。
1900年后北堂修整,鐘樓加高。
1902-1904年南堂第四次重建。
1904年東堂第三次重建。
1012年西堂第二次重建。
1901年,法國神父高司鐸在東交民巷建圣米厄爾堂(St.Mechel),后由法國人斬利國擴建。同北京四大教堂相比,該堂規模為小。堂院北部是一座灰磚砌筑的“洋風”二層樓房,面闊七間,供神職人員居住。西部為哥特式圣堂,坐北朝南,南北進深十四間,東西面闊三間。圣堂東側有十間磚砌平房,為北京傳統住宅樣式,但門窗均代拱券處理。
東正教“圣尼古拉”教堂于1900年被毀,其后重建,命名為“致使堂”,由教堂、種樓、中外書房、神父住宅及寡婦院組成。致使堂為典型的十字形東正教堂,堂頂上有五個帶十字架的拱形堡。
東正教“圣母堂”建于1918年前后,在安定門外六鋪炕,坐西朝東,堂體最寬處約16m,進深約27m。堂內分“圣所”和“致圣所”兩部分。圣所中間設寶座,為一米多高的方臺,上置圣體、寶匣;東北角有一祭臺。圣所兩旁設木制圣隔門,供祈禱時出入。圣母堂設有地下室,是停放靈樞的場所。堂西為俄國墓地。
馬尾溝荷蘭墓地、正福寺法國墓地、六鋪炕俄國墓地——是為北京三大外國墓地。
1900年后,荷蘭墓地墓碑、墓穴及一切建筑物遭毀,僅索智能、利瑪竇、龍華民、湯若望、南懷仁及徐日升等六人之墓尚未全毀。經修復后,“利瑪竇墓已不在其位置上,而是西移至湯若望的塋地上來了。”同時,在墓地內興建了“致使圣教堂”。
在這一時期,北京的基督教教堂建筑以亞斯立堂(AsbruyChruch)規模為大。1909年美國美以美會教士劉海瀾(HiramHarrisonLowry,1843-1924)在崇文門內建亞斯立堂。該堂分正、逼兩堂,中間以活動木墻相隔,可以推開活動木墻形成一體。正堂堂頂做成高起的八角形,輔以高側窗采光。
在這一時期,南溝沿救主堂和八面槽救世軍中央堂為中國傳統模樣式的復古主義之典型。
南溝沿救主堂(建于1907年,又稱安立甘Anglican教堂、中華圣公會教堂)是當時中華圣公會華北教區的總堂,由主教史嘉樂(CharlesPerryScott,1847-1927)請人畫藍圖、找工匠建筑的。它“是北京最早的中國‘宮殿式’教堂。教堂平面為十字形,中央部分作成交叉的兩個硬山建筑,兩側廊做成單坡硬山,比中央部分低。中央部分上部做成側窗。側廊中部又各開一個側門,高度和中央通廊齊,這樣屋頂就成了‘??’字形。在屋頂的兩具交叉點上,各設一個八角形亭子,作為鐘樓和天窗。教堂入口開在硬山山墻上,作成中國式住宅大門式樣,外墻全用青磚,筒瓦頂。建筑內部用木柱,柱上用桁架支持屋頂。平面十字交叉處為祭壇。作為方形木臺子,四周用中國高式欄桿,圍繞起來,祭臺背后是中式帶冰紋格子隔扇,主教壇和講壇都是仿中國紅木家具的式樣,雕刻中國番草花紋。祭壇頂上的天窗做成八角井,用英國高直式樣構件,井上是中國式的重檐八角亭子。”
論文摘要:設計方案直接影響投資,設計質量間接影響投資,設計方案影響經常性費用。建筑優化設計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如何搞好優化設計,應主要抓好那些問題,本文作了簡要分析。
一、建筑設計在工程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設計方案直接影響投資。工程建設過程包括項目決策、項目設計和項目實施三大階段。進行投資控制的關鍵在于決策和設計階段,而在項目作出投資決策后,其關鍵就在于設計。據研究分析,設計費一般只相當于建設工程全壽命費用的1%以下,但正是這少于1%的費用對投資的影響卻高達75%以上,單項工程設計中,其建筑和結構方案的選擇及建筑材料的選用對投資又有較大影響,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為內廊式還是外廊式、進深與開間的確定、立面形式的選擇、層高與層數的確定、基礎類型選用、結構形式選擇等都存在著技術經濟分析問題。據統計,在滿足同樣功能的條件下,技術經濟合理的設計,可降低工程造價5%~10%,甚至可達10%~20%。
(二)設計質量間接影響投資。據統計,在工程質量事故的眾多原因中,設計責任多數占40.1%,居第一位。不少建筑產品由于缺乏優化設計,而出現功能設置不合理,影響正常使用;有的設計圖紙質量差,專業設計之間相互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現象,有的造成質量缺陷和安全隱患,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損失,造成投資的極大浪費。震驚全國的寧波大橋事故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例證。
(三)設計方案影響經常性費用優化設計不僅影響項目建設的一次性投資,而且還影響使用階段的經常性費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潔、保養、維修費等,一次性投資與經常性費用有一定的反比關系,但通過優化設計可努力尋求這兩者的最佳結合,使項目建設的全壽命費用最低。
二、建筑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監控不力
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設計對業主負責,設計質量由設計單位自行把關的觀念,主管部門對設計成果缺乏必要的考核與評價,有的僅靠圖紙會審來發現一些簡單問題,只有等出現了大的技術問題才來追究責任,而方案的經濟性則問及更少。另外,對設計市場管理不夠,越級、無證、掛靠設計時有發生,從而導致設計質量下降,加之由于設計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項目有各自的特點,所以針對不同項目優化設計的成果缺乏明確的定性考核指標。
(二)優化設計的意識不強
目前,業主往往把投資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環節上,而對設計環節重視不夠。其原因:一是對設計對投資影響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只看到搞施工招標,投標價要低于標底價、施工單位要讓利等,殊不知設計方案的優化會帶來更大的節約;二是無法很好地選擇設計單位,因為在設計前業主不知道誰能優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項目設計雖通過招投標,但此時方案不細,概算粗略,很難來綜合評定;三是業主由于專業知識上的限制,對設計方案難以從優化擾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議;四是有些業主經濟實力雄厚,項目建設趕時髦,求新穎,根本不提優化要求;五是有些業主自身對工程應具備的功能要求及應達到的目標不明確,隨意性大,要求出圖時間緊,又壓低設計收費,從而也影響了優化設計的開展。
(三)缺乏必要的壓力和動力
由于目前的設計經營往往憑的是關系,缺乏公平競爭,所以設計單位的重心不在技術水平的提高上,設計只要保證不出大的質量問題,方案的好壞、造價的高低,關系不大,使優化設計失去壓力。由于現在的設計收費是按面積或按造價的比例計取,幾乎跟投資的節約和設計質量的優劣無關,導致對設計方案不認真進行經濟分析,而是追求高標準,或為保險起見,隨意加大安全系數,造成投資浪費。
(四)運行的機制不夠完善
優化設計的運行需有良好的機制作為保證。而目前的狀況,一是缺乏公平的設計市場競爭機制,設計招標未能得到推廣和深化,地方、行業、部門保護嚴重;二是價格機制扭曲,優化不能優價;三是法律法規機制薄弱。
三、應著手抓好的幾個問題
(一)主管部門應加強對優化設計工作的監控
為保證優化設計工作的進行,開始可由政府主管部門來強制執行,通過對設計成果進行全面審查后方可實施。作為《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的配套文件之一的《建筑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暫行辦法》已由建設部建設[2000]41號文頒布施行,它的實施將對控制設計質量提供重要保證。但《辦法》規定的審查主要是針對設計單位的資質、設計收費、建設手續、規范的執行情況、新材料新工藝的推廣應用等方面的內容,缺乏對方案的經濟性及功能的合理性方面的審查要求,所以建設主管部門在執行《辦法》的同時,應增加人員配備和審查力度,對設計成果進行全面審查。第二,應加強對設計市場的管理力度,嚴格通過資質管理、人員注冊、設計招標、圖紙審查等環節來規范設計市場,減少黑市設計。第三,利用主管部門的職能,總結推廣標準規范、標準設計、公布合理的技術經濟指標及考核指標,為優化設計的進行提供良好服務。(二)加快設計監理工作的推廣
優化設計工作的推行,僅靠政府監控還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設計監理已成為形勢所迫,業主所需。通過設計監理可打破設計單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單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門應在搞好政府監理的同時,一方面應盡快建立設計監理單位資質的審批條件,加強設計監理人才的培訓考核和注冊,制定設計監理工作的責職、收費標準等;另一方面通過行政手段來保證設計監理的廣度,為設計監理的社會化的提供條件。
(三)建立必要的設計競爭機制
為保證設計市場的公平競爭,設計經營也應采用招標投標,雖然早在1984年,當時國家計委和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就印發《工程設計招標投標暫行辦法》,1995年建設部230號文印發了《城市建筑方案設計競選管理辦法》,新頒的《招標投標法》中也規定符合條件的項目的勘察設計必須招標,但實際招標項目的量一直很少,只占總項目的10%左右(不同的地區其比例可能有所不同),即使采用招標的項目,其招標體系不完善評標方法不健全,缺乏公平競爭性,因此應完善設計招投標的相關環節。首先,應成立合法的設計招標機構;其次,各地方主管部門應建立相應的規定,符合條件的項目必須招標;第三,業主對擬建項目應有明確的功能及投資要求,有編制完整的招標文件;第四,招標時應對投標單位的資質信譽等方面進行必要的資格審查;第五,應設立健全的評標機構合理的評標方法,以保證設計單位公平競爭,并限制業主在項目上的隨意性。
(四)注意優化設計工作的綜合性
通過優化設計來控制投資是一個綜合性問題,不能片面強調節約投資,要正確處理技術與經濟的對立統一是控制投資的關鍵環節。設計中既要反對片面強調節約,忽視技術上的合理要求,使項目達不到功能的傾向,又要反對重視技術,輕經濟、設計保守浪費的現象。設計人員要用價值工程的原理來進行設計方案分析,要以提高價值為目標,以功能分析為核心,以系統觀念為指針,以總體效益為出發點,從而真正達到優化設計效果。
1.1地基基礎對于建筑整體的重要性分析
地基基礎是建筑物的底層結構,其對建筑物整體起到了支撐作用,是確保建筑物基本安全的可靠保證。建筑物的結構特點、力學性質以及負載分布都和地基基礎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受到了地基基礎的多方影響。地基基礎對建筑整體的重要性主要可以體現在五個方面:1)地基基礎存在的問題在建筑施工中普遍存在;2)地基基礎存在難以預見的復雜特性;3)地基基礎的造價昂貴,通常占據了建筑工程整體造價的很大比例;4)地基基礎引發的問題難以防范且后果嚴重,可能帶來重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5)建筑物的諸多質量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來說是由地基基礎的問題造成的。總的來說,地基基礎對于建筑物整體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是建筑施工的先決條件。
1.2建筑地基勘察設計的基本概念
勘察設計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環節,其不僅會影響建筑施工的安全質量和經濟效益,還會對城市建設和行業發展形成影響。勘察設計一般來說可以分為可行性研究、初步勘察、定測和補測四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其各自的目的意義。可行性研究就是對建筑工程整體方案進行可行性分析,從地基巖土層條件、具體施工技術以及投資方資金量等方面,全方位立體地對工程方案進行論證,研究其可行性。初步勘察就是對地基環境進行初步勘察,主要包括了五個方面:1)初步勘察地形、地貌和地質結構;2)查明巖溶洞隙的形態、數量及分布;3)查明地下水類型、分布以及對地基巖層的影響;4)評價地基場地的穩定性和宜建度;5)對地基各土層進行樣本測試。定測就是根據既定的標準和目的對地基工程進行專項勘測。補測就是根據實際情況,在施工前或施工過程中進行某些項目的補充測定。
1.3建筑地基勘察設計管理的基本內涵
建筑地基勘察設計管理對于地基勘察設計而言,是規范其行為、嚴格其標準、提升其質量以及促進其工作的有效方式。建筑地基勘察設計管理主要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1)對建筑地基勘察設計的對象進行管理。建筑地基勘察設計的對象主要包括了地基基本地形地貌和地質條件、地基地下水環境、地基巖溶洞隙以及地基基場穩定性等。因此,要根據建筑施工的實際需求,對地基勘察設計的對象進行適當選擇。2)對建筑地基勘察設計的技術標準進行管理。地基勘察設計的技術標準是實行地基勘察的基本保證,對于不同的勘察對象,選擇不同的勘察技術,應用對應的技術標準,是做好地基勘察的基本前提。3)對建筑地基勘察設計的環節進行管理,結合相關要求設計勘察環節,明確詳細步驟和職責分工。4)對建筑地基勘察的結果審核進行管理,強化各項審核標準并嚴格執行,確保相應結果能夠作為施工依據。
2建筑地基勘察設計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2.1勘察設計對象選擇缺少統一標準
就目前實際情況來說,建筑地基勘察設計對象選取的管理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其在三個方面形成了直觀的后果:1)地基勘察設計對象選擇不全面,經常會出現漏選或多選等情況,造成勘察設計數據支持不完整。2)地基勘察對象數量選擇不恰當,相關人員往往是按照自身工作經驗進行數量選擇,其可能與實際需求數量存在一定誤差,致使結果不嚴謹。3)地基勘察對象選擇范圍不恰當,存在勘察對象對地基整體的影響較小或局部特性明顯難以對整體進行分析。
2.2勘察設計相關技術缺少統一標準
對于勘察設計相關技術標準的管理,是地基勘察設計管理的重要環節。技術標準決定了勘察設計思路及方案,也決定了實際施工過程環節和質量。目前對于勘察設計相關技術來說最大的問題是缺少統一標準,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地基勘察環節技術選擇缺少技術選擇統一標準,對于不同的建筑施工企業,其對于地基勘察的技術選擇是不一樣的,這就造成了監管單位的管理難題。2)地基勘察設計技術缺少明確的使用標準,對于地基勘察實際環節來講,缺少明確的使用標準就可能造成施工與設計存在不符。3)地基勘察設計技術缺少明確的評估標準,在地基勘察設計過程中,一項技術是否符合實際情況,能夠發揮多大作用,都需要通過評估進行確認,而在這方面尚缺乏有力的評估標準。
2.3地基勘察設計環節及結果缺乏管理
地基勘察設計環節主要是進行勘察環節設計、步驟確定、職責劃分以及人員配置等內容。對于該環節來講,管理工作很不到位,主要表現在地基勘察環節設計不合理、步驟不完善、職責劃分不明確以及人員配置不科學等方面。除此之外,對于勘察設計結果的管理也較為缺乏,缺乏明確的結果審核標準與制度,審核流程不完善等。
3建筑地基勘察設計管理的改進措施分析
3.1加強對地基勘察設計對象的管理
制定地基勘察設計對象管理標準,是加強地基勘察設計對象管理的有效方式,其主要應該從三個方面進行:1)制定地基勘察設計對象選擇標準,明確勘察設計對象的選擇類別、范圍以及數量等。2)制定地基勘察設計對象勘察標準,即針對不同的勘察對象,明確其所需勘察的基本內容,諸如地形地貌、物理特性以及穩定特性等。3)制定地基勘察設計對象的評價標準,對于不同的勘察對象,其所需勘察的內容均存在不同,因此需要制定出對應的評價標準指導相關管理工作。
3.2加強對地基勘察設計相關技術的管理
加強地基勘察設計相關技術的管理,主要可以分三個方面來進行:1)制定統一標準。制定統一標準主要是指制定統一的技術選擇標準、技術使用標準以及評估標準。只有具備了各種明確統一的技術標準,才能確保相關技術能夠在地基勘察設計中發揮其自身作用。2)規范相關技術人員操作。實際操作決定了相關技術的體現水平,因此制定相應的操作準則,規范相關人員的操作程序,就顯得很有必要了。3)加強對技術更新的管理。技術更新可以確保地基勘察設計走在行業的前端,使相關單位或企業保持長久的競爭力。
3.3加強對地基勘察設計環節和結果評估的管理
加強對地基勘察設計環節的管理,可以大大提升相應勘察方案的適配性。1)加強對勘察環節設計的管理,全面評估各個環節對整體建筑的影響程度和經濟效益,進行合理調整。2)加強對職責劃分和人員配置的管理,根據實際施工需求以及人員自身素質進行科學的安排,并做好相應的管理。3)加強對勘察設計結果評估的管理,明確相應的評估方案、流程和標準,嚴格勘察數據審查,確保其真實可靠,能夠為地基勘察提供有力的依據。
4結語
由于建筑工程項目機械設備的密度大,建筑工程項目經營成本管理的過程中,部分作業時間短、任務重,機械設備的管理、使用、設備保養、設備維修人員少,加之建筑工程項目機械設備的惡劣的工作環境,使得機械設備管理人員的積極性不高等問題經常產生,尤其是中高級的機械技師的缺乏,使得建筑工程項目機械管理的過程中,經常產生人才不足的問題,影響了建筑工程項目機械設備管理的效率。在建筑工程項目機械設備管理工作中,落后的保養與維修技術,與現代化的機械設備管理要求所不相符,限制了現代化機械設備在建筑工程項目生產中的應用。建筑工程項目機械設備的保養和維修工在,作為機械設備管理的主要環節,在建筑工程項目這種惡劣的使用環境中,良好的機械設備保養與維修技術,是延長機械設備使用壽命的基礎工作。
2提升建筑施工現場機械設備管理現代化的策略
2.1加大對建筑施工現場機械設備信息化管理
建筑工程項目機械設備信息化管理的目標:提升建筑工程項目機械設備的使用效率和安全使用狀況,通過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系統管理方法等,對建筑工程項目的機械設備進行定期的保養、檢查、維護等跟蹤管理,以更好地保證建筑工程項目機械設備的正常運轉。建筑工程項目機械設備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的發展,信息化對建筑工程項目機械設備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設備信息化管理能夠提升建筑工程項目機械設備的運轉、使用效果,對提高建筑工程項目機械設備的管理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
2.2優化建筑施工現場機械設備故障事先預防體系
建筑工程項目固定機械的事先預防管理模式,對保證建筑工程項目機械設備的低故障,正常運轉的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預防維修是在建筑工程項目的生產空閑時段,對機械設備進行計劃性的維修,預防維修能夠有效降低機械設備的在線故障率。流動機械設備的維修模式,為了有效降低維修的成本,建筑工程項目流動機械維修模式,使用狀態監測、主動養護等方式,主動維護能夠及時查找導致故障的成因,提升預防的效果。
2.3構建建筑施工現場機械設備管理的規章制度
制定完善的機械設備管理制度,是保證建筑工程項目機械設備管理效果的基礎。建筑工程項目機械設備管理的重點工作時機械設備的現場管理,按照機械設備現場使用的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通過相應的措施,保證建筑工程項目機械設備的高效運轉。因為,建筑工程項目機械設備大部分都是露天作業的,這種惡劣環境下的作業,對機械設備的性能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因此,需要按照建筑工程項目作業的實際情況,進行現場機械設備管理的制度,提升機械設備操作人員的責任意識,保證安全生產、文明生產制度的落實,提升建筑工程項目機械設備的使用效率。
2.4提升建筑施工現場機械設備維修保養的信息化水平
加大對建筑工程項目機械設備的維修保養水平,需要做好設備維修的信息化管理,在建筑工程項目機械設備管理的過程中,傳統做法是按照一定的修理周期,對建筑工程項目機械設備制定修理計劃,通過系統對機械設備可靠性的分析,計算機械設備無故障的間隔周期,為建筑工程項目機械設備的維修提供了參考依據。另外,因為使用了信息化管理,能夠有效的提升故障的控制力度,改變傳統的故障處理方法,提升機械設備故障的維修效率,降低維修成本。
2.5加大建筑工程機械管理和維修人員的安排
由于建筑工程項目所使用的機械設備種類多,技術含量高,維修管理專業性強等特征。這就要求在建筑工程機械使用的過程中,要加大引入專業維修和管理人員。并加強對管理和維修人員的在職在崗培訓工作,提升他們的專業維修和管理水平,為保障建筑工程項目機械設備的安全和正常運轉,提供人力支持。
3結語
一.什么是規范(Specification)
規范是指對應用于建筑工程的材料、設備、固定裝置的文字性描述和使用目的闡明。再恰當一些講,規范是指詳細描述指定使用建筑材料與裝置的構成、安裝施工和完工要求。
與詳細的施工圖紙配合,規范顯示了指定使用的建筑材料是如何被應用的。
規范也可以指建筑設計師和工程師對承包商的施工要求;所有在建筑上應用的材料的性能要求和質量定義;使用這些材料在建筑上所要達到的目的的可靠保證。對建筑承包商而言,規范也是他們在投標時確定材料費用和人工費用的基礎。最后,規范也是業主和承包商之間有法律效應的承包合同的一部分。
二.誰寫規范
由于規范對傳達設計師和工程師要求和目的起著關鍵的作用,并且會從法律上保證完成這些要求和目的,所以寫出的規范必須精確、清楚、完整并能反映建筑意圖。所以說,規范一般是由有經驗的設計師和工程師撰寫,并且在任何情況下受到負責注冊設計師和認證工程師監督。規范也可能由外部的咨詢專家撰寫(如結構、材料、機械、電氣工程師等),他們與負責項目的注冊設計師和認證工程師關系密切,并且受到他們的監督。
對規范撰寫者作用的一個注解
因為規范經常需要由設計師事務所的合伙人和負責人準備,現行約有1/4的事務所有規范撰寫人,這些人中的8/10本身就是注冊設計師或工程師。在很多情況下,這些寫規范的人都與材料生產商代表有直接聯系。
這些規范撰寫者對挑選材料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們的作用就是將設計師的愿望以“規范”的形式付諸文件,所以講真正“規范”產品的不是規范撰寫者,而是設計師。
“設計”先行于“規范”,設計理念的方向決定了材料規范。
三.規范的主要形式有那些
有五種主要的規范形式
1.排他性或單一品牌產品規范
這種類型的規范聲明只有規范上寫明的產品(包括品牌、商標名、制造商)才能被接受,通常講,這類產品比較特殊。對材料供應商來講,這類規范一旦寫上去就等于完成銷售了。
舉例:內墻涂料,選用某某制造商產品,某某型號系列(色號某某)。
2.多種品牌產品規范
這是最常見的規范類型,名單上列二家或更多家產品(包括品牌、商標名、制造商),這些產品都符合規范者的需求。對這種類型的規范而言,所有列明的產品都有同等機會被用在項目上。
舉例:吸音磚:等級A,某某材料制作,表面預涂白色涂料,丁字對接,某某尺寸,某某、某某制造商產品
3.同等要求產品規范
在規范上寫明一家或幾家品牌,但同時寫明,其他品牌產品只要被證明與上述列明品牌產品符合同等要求,也能被使用。
舉例:防水劑:某某品牌產品或被證明符合要求的其他品牌產品。
4.開放性或同類型產品規范
產品按照一種類型的屬性來描寫,包括產品描述、性能等級、尺寸、顏色、符合那種規范或國家、政府標準(如ASTM標準)。當對類型產品標準的關注超過品牌、商標名、制造商等因素時、會使用這種形式的規范。
舉例:波紋鍍鋅高拉伸力鋼:E級,波紋鍍鋅高拉伸力鋼材,表面涂覆,鍍鋅符合ASTM某某標準,具體型號及重量按設計要求由供應商推薦。
5.性能規范
同上述第四種規范相似,指明材料必須遵守某種性能標準,承包商必須尋找到符合這種性能標準的材料。必須注意,在這種規范上不會出現品牌名字。
四.每一種類型規范的使用比例
設計師和工程師喜歡寫明產品品牌的規范,因為這種規范鎖定了品牌、阻礙了在項目后續施工階段替換產品的企圖。據市場研究,各種類型規范的比例是:排他性或單一品牌產品規范4%,同等要求產品規范6%,多種品牌產品規范57%。以上規范都有指定品牌,總計67%,開放性及性能規范占33%。
五.被“規范”的重要性
設計師和工程師對新建筑產生最初的“購買影響”,他們負責對所有大型住宅建筑和非住宅建筑超出90%的部分進行規范。這種購買影響通過圖紙發揮出來,這些圖紙決定建筑是怎樣被建造、被規范的。建筑由什么材料建造,怎樣安裝設備。
所以,要想占領新建筑市場,就必須使產品被“設計”與“規范”。
六.規范的效力
當規范寫明品牌時,它們的效力非常高。有研究表明,當規范寫明品牌時,最終有87%的品牌產品最終投入工程使用,剩余少數變化,也是由于設計師和工程師自己在投標和施工階段因某種原因改變。
當情況是同等要求產品規范時,與上一種規范相比,就有了可操作余地。承包商有權尋求替代產品,有很多原因讓他們這么做,但主要的原因有三種:
2他可以尋找到更便宜的產品;
2指明品牌的產品無法按時按地交付;
2替代產品施工更方便。
由于大多數承包商都會承諾在施工完畢一年內,會對由于材料與施工原因對建筑造成的損傷進行保修,所以他們由理由關心采購指定品牌產品的費用及合同中有關爭議、訴訟解決的條件。
另外,也必須注意到,由于分包商施工產品的經驗很豐富,所以有時候從保證質量出發,他們也會向設計師提出更換產品。
盡管承包商有很多理由要求更改材料,但他們必須在設計師規范的條件下進行。他們首先必須遞交“同等效力”的證明,然后獲得設計師的書面批準。
在設計師批準更改規范之前,由于他對原來被規范產品的美學效果、功能、經濟性很有信心,所以他會在價格、供貨方式、施工方便性方面對新老產品作一個認識上的平衡。
七.設計師怎樣改變規范
當設計師和工程師準備接受改變規范或替換材料,他們有幾種方式指示出來,下面舉例說明:
1.材料批準—只要是在規劃和規范中選定了某種品牌的材料,這也意味著設計所希望達到的目的和質量要求已經確定了。所以,承包商必須認識到,假如他想用其他材料,他必須得到設計師的批準,以證明他用的材料在質量和適應性上與原來材料一致。承包商必須在工期前25%時段之前提出更換請求,并且要在60天內和在訂貨前得到批準。
2.被指定材料的品牌、商標、供應商及說明書的內容是供應或投標合同的基礎,除非雙方另行約定。當規范中列了兩個或更多個品牌材料的時候,承包商有權自由挑選。當承包商試圖用規范外的材料替代時,他首先必須申明,寫明替代品和替代可能發生的承包金額差別,并且最終被批準。
當承包商提出的材料變更請求需要結構上改變或對建筑物或設備進行更改,則承包商必須遞交(待批準)圖紙以表明這種改變或更改是必須的,在上述圖紙被批準前,更改工作不能進行。
由于承包商提出變更材料(經批準)所引起的額外費用,全部由承包商承擔,業主不用承擔。這些費用包括可能對結構的改變、設備的變更、以及為了變更材料需要額外畫的圖紙、添置的設備。
假如,承包商經批準后,使用的替代材料或施工方法比原來規范節約費用,則多出來的錢要歸還業主。
3.“或者等同”條款:意味著承包商的建議必須以這里規范的材料為基礎。
4.當在合同中出現“或者等同”或“或者等同經設計師批準”字樣,并不意味著替代材料、設備、施工方法自然就“等同”了,除非在投標前,針對本項目,確實經設計師批準。設計師具有最終決定權。
水利工程建筑主要是指用于容納和保護水利設施、設備以及配套設施的水利工程建筑物,包括泵站泵房、配電房、啟閉機房、管理及生活用房等。水利工程建筑景觀與其他建筑景觀不同,具有功利性,首先它要具有蓄水、發電、航運、灌溉、防洪、排澇等基本功能。其次水利工程建筑坐落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結構造型、材料色彩和現代技術等因素在運行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順應了人們的感官刺激和精神需求。水利工程建筑寬敞整潔、美觀大方的建筑環境,越來越成為一種景觀建筑,滿足人們游覽觀光的需要,具有觀賞景觀的功能美。
二、水利工程建筑景觀設計原則
水利工程建筑設計是一門藝術,繪畫藝術是水利工程建筑設計師們最直接、最豐富的靈感源泉,每種藝術形式都為水利工程建筑設計師們的藝術思想和形式語言提供借鑒。
1.整齊劃一原則。
水利工程建筑在材料、色彩、造型等方面,整體設計呈現整齊劃一、秩序統一。
2.平衡對稱原則。
水利工程建筑造型設計要呈現既變化又一致、結構布局呈現等量不等形的對稱平衡。
3.比例經典原則。
水利工程建筑結構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總體要呈現8:5黃金分割經典比例。
4.對比調和原則。
水利工程建筑材料、材質、色彩、亮度和空間等因素組合而成的統一體要呈現鮮明醒目、融合協調。
三、景觀設計藝術在水利工程建筑關鍵點中的運用
現代社會飛速發展,水利工程建筑越來越多地注重視覺效果,要與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環境和諧統一,逐漸成為人們一個賞心悅目的景觀,甚至成為游客的一個旅游景點。所以在水利工程建筑總平面設計、建筑造型設計、建筑裝飾材料及色彩設計、附屬設備外形設計等幾個關鍵點上要運用景觀設計藝術,使水利工程建筑景觀化,不斷提升水利工程建筑的文化品位。
1.總平面設計。
水利工程建筑總平面設計一般包括水利工程主體建筑物和其他配套設施的總平面布局設計,水利工程建筑總平面設計要做到功能分區、布局合理、流線簡潔、有序順暢、聯系方便,景觀與建筑環境綠化美化、呈現移步換景效果。在泵站總平面設計中,房屋排列間距要達標,符合日照通風條件,滿足環境要求和服務功能,最大限度發揮建筑物的功效。城市內的排澇泵站處因為它在城市之中,不僅是水利工程建筑,更是城市景觀建筑,要綜合城市交通、管網、周邊建筑設施以及城市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環境因素,從設計到建設全程都要把它看成是一個城市景觀,與周邊堤防、河道等城市景觀相結合,融為一體,體現城市的人文歷史和文化品位。
2.建筑造型設計。
水利工程建筑造型設計是設計師根據水利工程建筑的基本功能要求,建筑造型做到內部結構要安全實用,外部結構要美觀大方,既要反映建筑的性格特征,又要表現地方的文化底蘊,既要與它所處的具體環境相協調,又要展現水利工程建筑特色,絕對不能憑空想象、追隨“時尚”臆造。水利工程建筑主要用于容納和保護各種水利水電設施設備,過去一般就設計成火柴盒形,實用有余,美觀不足。所以在現代水利工程建筑景觀設計時,設計風格要與外界環境融合,結合當地的人文地理特點以及周圍環境等因素。如在江蘇、浙江等地的泵站造型,蘇瓦粉墻,屋角翹起,中式圍墻,洞形大門,古色古香、寧靜幽雅。泵房、管理房、啟閉房等建筑群高低不一,錯落有致,富于節奏感又不失均衡感,使水利工程建筑脫穎而出,與附近人文景觀相得益彰。
3.建筑材料設計。
由于水利工程建筑多處在野外水下,常年經受風吹雨打、日曬雨淋,所以在材料選擇上要考慮其抗風性、抗熱性、耐臟性和耐寒性。水利工程建筑材料的顏色和質感影響建筑造型設計、風格特色和保鮮時間,比如門窗材料要承受超常的風荷載,建筑表面裝飾材料要選擇不易積土、耐水沖刷的飾面磚、優質外墻漆、鋁塑板等材料。顏色一般選用藍色、白色等冷色系的色調,但局部可以少量增加紅、黃等暖色調,以改變水利工程建筑物單調沉悶的感覺,具體要根據各單體建筑的功能和所處環境,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科學合理使用色彩。
4.附屬設備外形設計。
在啟閉機房、泵房等附屬設備建筑結構設計時,要做到簡潔明快、線條完整,減少視覺干擾。對機電設備的外形設計可以設計成不同設備不同顏色、不同色調,色彩不宜過濃過艷,總體和諧悅目、簡潔大方。建筑物頂部要因地制宜,不一定要戴“帽子”,簡潔平整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美觀效果。防浪墻、欄桿等輔助建筑具有使用功能和裝飾功能,設計科學會產生錦上添花之效果。水利工程建筑還應注重夜景設計,突出夜景效果。
四、結語
因此,抓好學生管理,形成良好的教學管理秩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建設好班主任這支隊伍是至關重要的。
一、隊伍現狀
班主任隊伍是學校的骨干力量,可是,在開學前安排教師工作崗位時,會遇到很多困難和問題,特別是班主任工作崗位。普遍學校無法選到責任心強的教師來擔任,只能湊數項崗。因為教師隊伍老年化,且責任心強的教師不多,能履行班主任工作崗位的教師又少,更何況還有有相當一部分教師不愿承擔班主任工作。如某校有42個教學班,上期現任班主任42位,本期初卻有18位以種種理由申請不擔任班主任工作,有的學校這種現象更為嚴重,相當一部分教師怕當、不愿意承擔班主任工作,這種現象嚴重制約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主要原因
1.體制不全,現實脫節。2.工作量重,不堪其累。3.心壓力大,憂心焦慮。主要表現在:①自身發展的壓力;②班級管理壓力;③安全壓力,學生出現傷病及心理等問題,班主任要親自處理并要承擔責任。4.生力軍少,青黃不接。5.多勞少得,待遇偏低。6.評聘分少,權重偏低。
三、建議策略
1.貫徹規定,完善機制。教育部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中既然要求“班主任工作量按當地教師標準課時工作量的一半計入教師基本工作量”,那么有關部門就必須按照“新規”重新核定學校的編制,從而切實解決班主任既是滿工作量還要加一半工作量的問題,切實解決學校教師緊缺現狀。
2.提高獎勵,加大傾斜。學校要把班主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校長要親自抓,分管校長具體抓落實,進一步研究積極有效的獎勵和考核機制,最大限度的利用績效考核,向班主任傾斜,提高班主任教師工作的積極性。(1)要建立和完善中小學班主任津貼制度。(2)要建立和完善班主任的獎勵制度。(3)優秀班主任或班主任工作時間較長的教師,可優先享有進修深造、休養等方面的待遇。
3.公正考評,完善體系。學校要建立和完善班主任考核機制,健全班主任工作檔案,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評價體系。學校科學管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手段,組織對班主任工作的考核,是促進班主任自我反思、不斷改進工作和提高工作績效的有力保證。因此,學校政教處具體負責對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考評,并依據上級文件要求,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評價機制,制定學校班主任職責考評細則,定期與不定期地對班主任工作進行績效考評,考評情況每月公布一次,學期末匯總一次。考評結果記入班主任工作檔案,并作為評選優秀班主任、評定班主任職級和發放班主任津貼的重要依據。
4.權重偏低,提高分值。努力提高班主任在考核、評先評優、職稱評聘中的權重分值。在考核中,建議把班主任的7分提到15分;在評優評先中,建議若班主任一學年(兩學期)被評為管理一等獎的老師,可參評校級先進教育工作者。在職稱評聘中,在職稱推薦和評審時,應優先考慮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