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爽aaaaa大片,国产精品成人自拍,国产999精品久久久,国产精品av一区二区三区

首頁 優秀范文 教師與家長溝通論文

教師與家長溝通論文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3-17 18:04:24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教師與家長溝通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教師與家長溝通論文

第1篇

【關鍵詞】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實現路經

【作者】滕星,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海路,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教師、博士后。北京,100081

【中圖分類號】G7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3)02-0067-006

一、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的認識誤區

馬克思認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這一概念包含了價值的三個要素:主體(人們)、客體(外界物)、關系(客體滿足主體的需要或主體對客體的要求和期望)。價值取向體現了價值主體在主觀上希望客體能夠滿足自己的哪些價值需求。教育價值取向是指人們認為“教育應該是什么”,是一種“應然”狀態的價值判斷,它代表了教育的可能或預期空間。壯漢雙語教育的價值取向體現了人們希望“壯漢雙語教育應該是什么”的主觀價值目標和判斷。

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有1700多萬人,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在壯族農村地區,大多數壯族群眾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使用壯語交流。“壯漢雙語教育”是指在壯族地區的學校教育中使用壯語和漢語兩種語言進行教學。

壯漢雙語教育是一種以第二語言習得為目的的過渡型雙語教育模式。當前,壯族地區教育行政部門主要是從提高漢語文教學質量即“以壯促漢”的角度來開展壯漢雙語教育,將學習壯語作為學習漢語的“拐棍”。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實驗學校往往把“以壯促漢”作為壯漢雙語教育的核心,所有的壯文教學工作都是圍繞著學好漢語文而作準備的,壯語文學習本身并沒有多大的意義和價值。一些學校為了擠出更多的時間復習其他課程,在期末考試時往往壓縮或占用壯文課時。有的學校甚至以壯文教學為幌子向上級部門申請經費,實際上并沒有真正開展雙語教育。

壯漢雙語教育在執行過程中出現偏差,主要在于人們對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的認識過于功利。不少人在思想認識上把壯漢雙語教育簡化為“學習漢語”,認為壯漢雙語教育的唯一目標就是為了更好更快地向漢語文過渡。很多教師、家長、學生覺得學習壯語文作用不大,甚至出現了某些壯族父母在家庭中主動放棄說民族語而只教子女說漢語的情況。

人們對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的認識產生誤區,其根源在于主流文化的影響和壯族文化主體性的失落。長期以來,壯族地區的學校教育與壯族傳統文化是相互脫節的。壯族知識分子為了謀得一官半職,必須學習和掌握漢語文,才有機會通過科舉考試晉升。梁庭望教授指出:“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壯族地區的官方教育傳播的是漢族封建文化,講欽定的正統倫常,使用的是漢文。壯族文化不僅不能登大雅之堂,還要受到貶低和丑化,久而久之,壯族的文人學子幾乎都不懂得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在封建重壓下,形成了虛無主義的畸形思想和變態心理,反而看不起本民族文化。”由于壯族地區的學校教育歷來傳播漢族主流文化,漢文化對壯族知識分子的影響尤其深遠。不少壯族人甚至以學習漢族文化為榮,鄙視本民族文化。這種歷史上延續下來的“親漢疏壯”的心態,使得壯漢雙語教育的發展缺乏明顯的內部推動力。從現實看,學校教育中壯族文化主體性的失落也是壯漢雙語教育面臨的一大困境。有學者認為,“民族教育的管理者和實施者所理解的民族教育,實際上是少數民族學生接受漢族文化的教育,所關注的重點是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是高考的升學率,而不是作為廣西主體民族的壯族文化的本身的教育問題。”壯族地區現代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仍然是漢文化和現代科學知識,這當然是學校教育的重點,但不應是唯一內容,更不應將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化排斥在學校課程之外。

二、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的內涵

學術界通常將教育價值取向的利益主體分為國家(社會需要)和個體(個人需要)兩大類,或國家、集體和個體三類。壯漢雙語教育是壯族地區民族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其教育價值取向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民族性”和“文化性”,一是它能夠滿足壯族地區群體和個體民族語言及文化傳承的需要,二是它能夠滿足壯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此,我們在一般教育價值取向“國家”和“個體”的基本分析框架的基礎上,增加了“地方”作為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的分析單位之一,即壯漢雙語教育的相關價值利益主體分為國家、地方和個人三類。這里的“地方”相當于“地方社會”或“社區”,是民族和地域概念的復合體。從國家、地方和個體的視角出發,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的內涵應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促進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提高壯族人民參與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程度

從一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的高度來看,壯漢雙語教育應具備以下兩項功能。

第一,實施壯漢雙語教育,有利于落實黨的民族平等政策,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首先,在壯族地區的學校實行壯漢雙語教育,保障了壯族人民在語言文字上與漢族及其他民族的平等地位,賦予了壯族人民對民族身份的自信,這是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在公共教育領域內得到公平傳承的具體表現,是黨和國家的民族語言平等政策的體現,也是保障各民族平等的受教育權利的體現。其次,壯漢雙語教育主要指壯族學生學習本民族語和漢語。壯語是絕大多數壯族學生的母語,是傳承壯族語言和文化的重要工具。漢語文是我國的通用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個民族之間相互交流、相互交往,共同進步、共同繁榮的重要交際工具。壯漢雙語教育不僅有利于維護和保障壯族學生的母語教育權利,而且也有利于保障壯族學生學習國家通用語言的權利,使壯族學生掌握國家通用語這一中華各民族之間交流、交際的基本工具,有利于增進壯族和其他民族之間的了解和交流,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第二,實施壯漢雙語教育,有利于提高壯族學生的文化素質,使他們更順利地融入主流社會,更好地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通過壯漢雙語教育,壯族學生可以在傳遞和繼承本民族語言文化的基礎上,學好國家通用語言,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了解更多的現代社會信息,獲得更多的“文化資本”,從而更容易與外界溝通、交流、交往,更全面地參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這不僅有利于少數民族學生的升學、就業,而且也有利于其社會地位的提高,使他們更容易跨越語言、文化障礙,在現代化社會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更好地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二)促進民族語言文化傳承,為民族地區社會發展服務

從壯族地區文化傳承和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壯漢雙語教育有利于促進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傳承,推動民族地區社會的發展。

一方面,壯漢雙語教育有利于促進壯族語言文化的傳承。壯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遺產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壯族人民創造了自己優秀而獨特的文化。如花山崖壁畫、銅鼓、民歌、壯錦等,這些文化遺產凝聚著壯族人民的生產斗爭、生活實踐的聰明智慧,強烈地表現出壯族的共同心理、民族理想、民族情操、民族倫理和價值觀念。壯族優秀文化不僅是壯族人民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財富,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壯族語言文字是壯族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壯漢雙語教育,有利于壯族學生學習、了解本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從中吸納、繼承、發揚健康的成分,促進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新和發展。

另一方面,壯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一大批來自本鄉、本土,有較好的適應當地文化生態和本地區生產、生活方式,認同本民族文化的少數民族人才。壯漢雙語教育有利于壯族學生在傳承民族語言文化的過程中學習和了解本民族、本地區的“地方性知識”,如環境、生計、民俗等方面的知識,這不僅有利于增進學生的鄉土認同、地域認同和民族認同,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也有利于其掌握適應當地文化生態和本地區生產、生活方式的知識和技能,從而具備服務地方社會、促進地方社會發展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三)促進個人和諧發展,提高個體的文化適應能力

從受教育者個人的角度來看,壯漢雙語教育有助于促進個人的和諧發展,提高個體的文化認知、文化適應能力。

一方面,對于從小說壯話的壯族兒童來說,壯語是自己的母語,學校教師在啟蒙教育階段用學生的母語來授課,而后在此基礎上再逐步引進漢語的教育方式,可使壯族兒童在學校環境中感受到學校教育和教師對他們的關懷和愛護,從中獲得莫大的自尊和自信。“用母語教學有助于學生肯定自我、人格、價值等健康素質的形成和發展。一旦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及人格、價值得到肯定,享受到使用自己母語的自由權利,那么,他們的學習潛力和積極性也會得到極大的提高。”因此,壯漢雙語教育有利于壯族兒童接受最適合他們語言、文化基礎和認知水平的教育教學方式,使他(她)能夠在身心愉悅的教學環境中從事學習活動,樹立學習的自信心,獲得體驗成功的學習經驗,從而有助于促進其德育、智育、美育、體育等全面和諧發展。

另一方面,壯漢雙語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跨文化教育。壯族學生通過雙語教育學習本民族語言和國家通用語,不僅可以了解和認同本民族文化,增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還可以從中學習、了解漢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從而學會欣賞、理解和接納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跨文化學習和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文化適應能力。總之,壯漢雙語教育要教導學生從尊重自己的文化出發,“推己及人”,學會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從而對不同的文化秉持積極、包容的態度。

三、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的特征

(一)多元性

由于經濟全球化引發的文化沖突和價值沖突,由于中國社會經濟轉型帶來的社會階層分化和多元價值取向,少數民族地區學校教育同樣面對復雜的文化生態環境。筆者曾指出,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全球政治、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普遍面臨著“全球一體化與民族文化多元化”、“國家一體化與民族文化多元化”的沖突與和諧,這是21世紀全人類和多民族國家所面臨的、不可回避的兩大挑戰,而兩大挑戰的核心是人類單一文化與多元文化的關系問題。在壯漢雙語教育的價值取向上,這種“國家一體化與民族文化多元化”的沖突與和諧具體體現在國家取向、地方取向和個人取向三者之間的沖突與和諧,如:有人把壯漢雙語教育簡化為“學習漢語”,認為壯漢雙語教育的目標就是為了更快地向國家通用語言過渡;有人認為壯漢雙語教育是傳承民族文化、促進民族發展的有效工具,應實施從小學到大學“一條龍”式的壯文教學;有人認為壯漢雙語教育對個人的升學、就業沒多大作用,沒必要開展民族語言文字教學。正確認識以上幾種關于壯漢雙語教育的不同觀點,對壯漢雙語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在全球化時代,壯族地區的學校教育需要多元的價值取向。上述三種價值取向都有其存在的合理之處,但又不能無限擴大。如何培養學生對主流文化的接納和認同,對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認知、理解和傳承,以及對豐富的民族語言、文化資源進行選擇、加工和創新的能力,都是人們在開展壯漢雙語教育時需要積極思考和應對的問題。因此,壯漢雙語教育需要兼顧國家、地方和個人對教育的文化價值選擇,滿足不同利益主體對雙語教育的需求,實現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的多元化。

(二)互補性

壯漢雙語教育的國家價值取向、地方價值取向和個人價值取向三者之間并非是對立和沖突的關系,它們是多元并存、和諧互補的。從地位上看,壯漢雙語教育價值的國家取向居于中心地位,雙語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使壯族學生掌握壯漢兩種語言,熟悉壯漢兩種文化,學習現代科學文化知識,順利進入主流社會,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但是,國家價值目標的實現,并不是要以取消或否定個人價值和地方價值為代價的。實際上,國家價值、地方價值和個人價值三者之間具有內在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國家價值目標的實現,是建立在個人價值目標和地方價值目標實現的基礎上的。如果壯族學生通曉壯漢兩種語言,適應不同的民族文化,那么他(她)的學業質量、文化認同感、民族自信心都會得到相應提升,這不僅有利他(她)學好現代科學文化知識,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最終促進社會發展和民族團結。從層次上看,國家、地方和個人的雙語教育價值取向分別處于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其中,地方價值取向往往結合了地域和民族的因素,是聯接個人生活經驗和國家價值目標的中介。比如,理想的國家認同教育模式應是從培養受教育者的鄉土認同和民族認同出發,由珍愛家園、重視鄉土開始,達到認同民族文化,再上升到熱愛國家。這樣循序漸進、由近及遠、由淺至深的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教育才能產生深遠、實在的效果。

因此,在壯族地區,只強調雙語教育為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取向是不夠的,而單純從個人升學、就業的功利目的出發來評價雙語教育也有失偏頗。壯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民族文化的滋養,需要培養對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具有高度認同的跨文化人才,這也要通過壯漢雙語教育才能實現。因此,壯漢雙語教育價值的國家取向、地方取向和個人取向三者的關系是互補的、和諧的。我們需要兼顧壯漢雙語教育的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工具價值和人文價值,整合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的國家利益、地方利益和個人利益。

(三)時代性

從教育價值取向的時代變遷視角來看,在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民族地區的雙語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樣,過于強調“國家一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體現的是不分地域、族群的國家“大一統”的教育原則和教育為政治、經濟服務的基本理念,而極少關注雙語教育的“地方一個人”的價值取向。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社會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多元文化社會的格局開始彰顯,人們開始更多關注地方、個人的利益和話語權,教育的地方、個人價值取向也日益受到關注。壯漢雙語教育的地方、個人價值取向的實現不僅有其必要性,而且也具有可行性。從學校教育體制的內部改革來看,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這就為基礎教育階段鄉土知識能夠影響并以一定的方式進入學校課程提供了重要政策依據,為學校教育在傳承鄉土知識和保護文化多樣性方面能夠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也營造了基礎性的制度環境。在外部環境支持方面,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有關部門積極實施民族文化保護和發展政策,將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化作為地方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從而為壯漢雙語教育的地方、個人價值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空間。

因此,壯漢雙語教育的國家、地方和個人價值取向的表征及實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積極的現實意義,既是當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也是國家利益、地方利益和個人利益在當下少數民族地區復雜的文化權力格局和文化生態環境中相互對話、協商、妥協的結果。

四、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的實現路徑

我們認為,應當采取整合的策略,從實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培訓多元文化教師、改革教學和評價方式三條路徑出發,拓展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的現實空間,使其從“應然”走向“實然”。

(一)實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實現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的關鍵在于對壯漢雙語教育目標的正確定位和認識。壯族地區的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不能僅僅把壯漢雙語教育局限于作為“貫徹民族平等政策”和“以壯促漢”的手段,而應將壯漢雙語教育視為促進壯族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其文化適應能力,以及促進民族文化傳承、推動壯族地區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和載體。

為此,壯族地區的學校教育應實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論認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擔負人類共同文化成果傳遞功能的同時,不僅要擔負傳遞本國主體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而且同時也要擔負起傳遞本國各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對象不僅包括少數民族學生,也應該包括主體民族學生。“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較好地兼顧了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中國家利益、地方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平衡關系,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少數民族語言教育模式。當然,這一模式在實際操作中還面臨許多問題,如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學校對雙語教育的要求不一,不同學段(學前班、小學、初中、高中)雙語教育的形式和內容也不相同,如何科學安排雙語教育課程及教學時數,如何開發雙語教育課程資源,如何改革雙語教育評價機制,如何進行雙語教育的教材建設和師資建設,等等。這些問題有待人們在壯漢雙語教育的實踐工作中進一步探索和解決。

(二)培訓多元文化教師

教師是壯漢雙語教育工作的具體實施者,也是壯漢雙語教育中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文化素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雙語教育的成敗與否。要有效實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多元文化教學知識和技能。如果教師沒有一定的多元文化知識和素養,就很難實施多元文化教育,培養出相應的具有一定多元文化意識的學生。

因此,有關部門和學校應加強對雙語教師進行多元文化教育方面的培訓。在培訓的內容上,應結合國家的民族政策、雙語教育的培養目標、少數民族學生的特殊性、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等多種因素實施;在培訓的形式上,應提倡教師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參與式培訓,通過撰寫教學札記、設計多元文化教學案例、參與現場討論等形式交流學習心得,反思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缺失和不足,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敏感性。

(三)改革教學和評價方式

在樹立“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目標和提高教師多元文化素養的前提下,應改革壯漢雙語教育的教學和評價方式,提高壯漢雙語教育的質量和績效。

在教學方式的改革上,首先,教師應積極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以培養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為目標,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實踐的、互動的、參與式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積極開展互動、交流、討論,創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其次,教師要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特別是民族地區豐富多彩的語言、歷史、地理、文學、藝術、風俗、生計等“地方性知識”,以及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滿足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多樣性對學校教育的需求,有利于促進少數民族學生在學校中的文化適應。

在評價方式的改革上,應改變“唯分數論”的單一評價觀,代之以發展性的評價原則。這就要求雙語教育評價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把評價過程看作是一個促進學生自身不斷完善和提高的過程,將其貫穿于學生雙語學習活動的始終。在評價的具體方法上,應注意雙語教育評價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將診斷l生評價、形式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有機結合,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相互補充,綜合運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同學評價以及家長評價等多種方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滕星.壯漢雙語教育的問題及轉向[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3]梁庭望.論壯族文化的斷裂現象[J].廣西民族研究,1988(4).

[4]覃德清.壯族文化的傳統特征與現代建構[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

[5]葉瀾.試論當代中國教育價值取向之偏差[J].教育研究,1989(8).

[6]黃濟.教育哲學通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7]王衛東,石中英.關于建國后教育價值取向問題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1996(4).

[8]韋達.壯族地區壯漢雙語雙文教學的意義和作用[C]//韋茂繁,戴慶廈.第五屆國際雙語學研討會論文集.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7.

[9]張公瑾,丁石慶.文化語言學教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10]裴娣娜.教育創新視野下少數民族地區鄉土教育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昔阳县| 龙海市| 武清区| 文水县| 吉首市| 灵宝市| 原阳县| 德兴市| 苍南县| 平陆县| 华亭县| 大姚县| 南江县| 肇源县| 景泰县| 新兴县| 阳曲县| 泾阳县| 左云县| 建宁县| 罗城| 鸡东县| 长岭县| 河池市| 道孚县| 贡嘎县| 洮南市| 九龙城区| 莱芜市| 樟树市| 黑水县| 保靖县| 太和县| 涞水县| 班玛县| 安宁市| 芦溪县| 海口市| 博客| 荆州市|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