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3-13 11:13:5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小學數學教案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本節課的教材是通過圖形和學生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一些感性認識,初步建立“符號感”,同時,通過將小猴與3種水果的對應排列,以兒童能接受為以后集合、對應、統計的教學打下基礎。要求學生認識符號“>”“<”和“=”的含義,知道用詞語(大于、小于、等于)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
分析學生:
《比大小》這一教學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觸到了,只是在腦海有一個初步的表象,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的概念。這節課只要教師利用各種形式,把數學教學和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相信學生很快理解本節課的內容。
設計理念: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僅使學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而且初步建立符號感。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的開始就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喚起學生的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誰和誰比較進行教學,既尊重學生的選擇,又能達到教學的目的,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后,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事例,什么和什么比,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既運用了新知解決實際問題,又體現了新《課標》精神。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一年級上冊)第7頁,第8頁“做一做”的第1題,練第5、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和“=”這三種符號及其含義,同時知道這三種符號的讀法和作用。
2.使學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建立符號感。
3.培養學生互相謙讓、團結友愛的良好品德。
4.培養學生初步判斷、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生認識“>”“<”和“=”這三種符號及其含義,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建立符號感。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9只小猴、4個梨、3個桃、2根香蕉;1-5數字卡片;學具盒。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一)認讀1-5各數。
(二)排序。
教師在黑板上擺上3、1、5、2、4。讓學生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二、探究新知
(一)觀察主題圖,回答問題
要求:看圖聽故事。
教師講故事:有幾只猴子到山上玩耍。他們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興了!到了中午,他們又累又渴,于是他們跑到山上采了許多水果,來到草地上吃。同學們,你們能猜出猴子他們采了什么水果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出示主題圖。師:“同學們,你們猜對了嗎?”“你們再仔細看一下,猴子采了哪些水果?分別是多少?用哪一個數字表示?”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應在黑板上貼出水果圖,并標上數字。
(二)引導學生學習“>”“<”和“=”。
1.教學“=”(猴和桃比)。
(1)師:“如果每只猴子吃1個梨,夠不夠?”教師用一一對應的方法豎排出來,說出誰多誰少。教師出示相應圖片及數字。
(2)教師說明:當桃和猴誰也不多,誰也不少時,我們就說3只猴和3個桃相等。(板書:“=”),等號是兩條一樣長的線,請學生跟讀“3等于3”。
(3)師:“同學們看看,等號兩邊的數有什么有趣的地方?你們還能舉出其它例子嗎?”
2、教學“>”(猴和香蕉比)。
(1)師:“如果每只猴子吃1根香蕉,夠不夠?”教師用一一對應的方法豎排出來,說出誰多誰少。教師出示相應圖片及數字。
(2)學生觀察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書3>2)。
(3)請學生觀察“>”,教師用順口溜幫助學生進行記憶:開口大,朝大數。
(4)師:“你還能舉出哪些例子嗎?”
3.教學“<”(猴和梨比)方法同2。
“尖頭小,對小數。”
4.請學生觀察三道算式,小組討論,看有什么發現。學生回答后,教師用順口溜幫助學生進行記憶:相同數間用等于;開口大,朝大數;尖頭小,對小數。
5.發散思維。
看看還有誰和誰能比,幾大于幾,幾小于幾?
三、運用知識
(一)教科書第18頁“做一做”第1題。教師讀題,請學生聽清題意。
1.左圖:兩邊各有幾只燈籠,誰多誰少,幾大于幾?
2.右圖:兩邊各有幾只燈籠,誰多誰少,幾大于幾?
學生獨立填寫,教師巡視,再拿幾個學生的上投影儀上長方體講評。
(二)游戲:比一比
(一)使學生能正確地數出數量是4的物體的個數,會讀、會寫數字4.
(二)使學生正確掌握4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的比較,掌握4的組成.
(三)使學生初步理解“第幾”和“幾個”的含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4的認識及組成.
難點:區分“第幾”和“幾個”的含義.
課前準備
(一)教具:計數器、主題圖、點子圖、方塊圖和小棒4根.
(二)學具:小紅花圖片4個、小棒4根.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1.填空:
2.看卡片口答:
(二)學習新課
啟發談話:老師指黑板上的桃子圖提問:
3個桃子再添上1個是幾個?(4個)
師說:對,3個添上1個就是4個,今天我們來學“4的認識”.(老師板書課題)小明他們班的同學到電視機廠參觀,看見工人們在生產電視機.過了幾天,老師又帶他們到農村參觀,他們來到農村,看見了什么?(出示主題圖)
1.認數4.
(1)出示主題圖,學生觀察,說一說他們來到農村,看到了什么.
師問:這幅圖上畫的是什么?
數一數:有幾個農民?幾臺拖拉機?
師問:原來有幾臺拖拉機?又開來幾臺?一共有幾臺?
指名把三句話連起來說.
(2)用小棒擺四邊形:(出示磁鐵小黑板)
老師在磁鐵板上擺出一個四邊形.
師問:你們看,老師擺了一個什么圖形?(老師擺了一個四邊形)或(正方形)
師問:這個圖形是用幾根小棒擺成的?
師說:你們愿意擺嗎?好!請你們拿出4根小棒,也擺一個四邊形.
師說:剛才我們數了4個農民、4臺拖拉機、4根小棒,這些人和物的數量都是4,我們就可以用4來表示.(用紅筆描寫課題4)
(3)你們還看到哪些東西的數量是4個4個的?
提示:想想在教室里、校園里、家里、馬路上……(桌子、椅子都有4條腿、汽車有4個輪子、黑板有4個角、4條邊等等)
2.教學4以內數的順序.
(1)指名上前在計數器上先撥3個珠子,再撥1個.
師問:3個珠子再添1個是幾個?(用完整話回答)
(2)出示點子圖:
師問:每個點子圖下面應該用數字幾表示?
學生回答,老師板書1234.
請同學按照數的順序說說3的后面是幾?4的前面是幾?
齊讀:1234321
3.比較3和4的大小.
(1)出示方塊圖:
師問:左邊有幾個方塊?右邊有幾個方塊?(左邊有3個方塊,右邊有4個方塊)老師在方塊圖下面分別寫上3和4.
師問:3和4比,誰大?誰小?中間應該用什么符號連接?(3和4比,3小4大,中間應用小于號連接)老師板書“<”.
齊讀:3小于4.
指名說:3比4小.
(2)出示方塊圖:
師問:這是幾和幾比大小?中間用什么符號連接?學生說,老師板書:4>3.
指名讀:4大于3.
指名說:表示4比3大.
4.教學4的組成.
學生自己擺小紅花:每人拿出4朵小紅花圖片,把它擺成兩堆,有幾種不同的擺法.邊擺邊小聲說:4可以分成幾和幾,幾和幾組成4.
指名說:你是怎么擺的?學生說一組,老師板書:
指名讀4的組成,齊讀.
5.初步認識“第幾”和“幾個”.
指導看書上排隊上車圖,然后回答問題:
師問:他們在做什么?(排隊上車)
數一數:一共有幾個人?
師問:
(1)誰排第一?
(2)小朋友排第幾?
(3)叔叔排第幾?
(4)大姐姐的后面有幾個人?
(5)叔叔的前面有幾個人?
(6)從后面數,小朋友排第幾?
6.指導書寫數字4.
師邊示范邊說:4是兩筆寫成,筆順是先寫∠,再寫|.注意寫|時要和∠的豎平行,寫斜豎.學生在書上描寫4.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4的認識,知道了4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的比較,記住了4的組成.下面咱們再比一比看誰學得最好.
(三)鞏固反饋
1.游戲:
(1)排排座:
正排:拿卡片1的同學上前問:誰在我的后面?拿卡片2的同學答:我在你的后面,誰在我的后面?……
反排:拿卡片4的同學上前問:誰在我的前面?拿卡片3的同學答:我在你的前面,誰在我的前面?……
(2)找朋友:
拿卡片的同學上前來問:誰是我的好朋友?拿3的卡片上前來說:我是你的好朋友.兩人一起說:1和3組成4,4可以分成1和3,對不對?(下同)
(3)做拍手游戲:師生拍手,對4的組成.
2.看圖填數:
3.填空: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4的認識”,前面已經學過了對1,2,3各數的認識.數數練習、數的順序和大小的比較這幾項內容學生在學習1,2,3各數的認識時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在這節課里就要體現新舊知識的聯系.要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來學習新知識,在學會1,2,3各數的基礎上來學習4的認識.
這節課里第一次出現讓學生自己動手把實物擺成兩堆,看有幾種擺法,然后歸納出4的組成.擺出一種組成,要啟發學生聯想出另一種組成.這個環節是很重要的.它是為以后學習5~10各數的組成打基礎的.因此,在這節課里要體現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使學生初步認識“第幾”和“幾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新知識,也是這節課的難點,在教案的設計上要采取多種形式突破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序數的含義.
1.使學生理解加減混合的意義,掌握運算順序,正確進行計算。
2.初步培養學生連續看圖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體驗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加減混合的意義,掌握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正確計算加減混合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復習10以內的加減法單項口算
老師分別出示口算卡片,學生用手勢表示得數。
2.復習10以內連加、連減口算
老師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回答。(說出各題的計算過程)
我們學習了連加、連減、知道連加、連減表示的意義,那么如果一個算式里面內有加法,又有減法,它又表示什么含義呢?該怎樣計算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
二、指導探索:
1.教學例1
魚缸里有幾條黑金魚?有幾條紅金魚?求共有幾條金魚?應該怎么算?(板書:)如果撈走2條,求還剩幾條?怎么計算?(板書:)
如果我們把剛才演示的內容用圖來表示(貼例題圖)你能敘述一下這幅圖的意思嗎?
(引導學生敘述題意:魚缸里有4條黑金魚,3條紅金魚,撈走2條,還剩幾條?)誰會列式?
板書:
觀察這個算式,和我們前面學習的連加,連減有什么不同?
像這樣既有加法,又有減法的算式叫加減混合。
板書課題:加減混合
加減混全式題應該怎樣計算呢?結合這道例題,誰來說一說?(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總結出:先算4加3等于7,再算7減2等于5。)板書: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計算過程,然后指名說一說。
2.教學例2
出示鴿子圖
你能說出這幅圖表示的意思嗎?(學生分組說一說圖意,然后指名敘述:有4只鴿子在吃谷子,飛走了1只,又飛走了2只,現在有多少只?)
誰會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板書:
這也是加減混合算式,你會計算嗎?(同桌互相說一說)
學生齊說計算過程,老師板書:
5
3.比較質疑:
兩道例題有什么不同?(一道是加在前,減在后,另一道是減在前,加在后)
說明:無論是加在前,還是減在前,只要有加有減都叫加減混合,計算加減混合算式與前面學習的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是一樣的,都是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三、鞏固練習
1.看算式擺學具:
出示:
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請你用學具擺一擺。
2.學生獨立完成第65頁的做一做。
訂正時說計算過程。
3.口算:(指名說答案,其他同學當裁判)
老師分別出示口算卡片:
4.競賽:爭做計算小能手
每人一張小卷子,學生獨立計算,比誰算得又對又快,前五名完成的同學把卷子交到老師那里,全對的為“計算小能手”,其他同學訂正后全對的第人發一朵小紅花。
《認識鐘表》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八單元的知識。這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也是以后學習時分的基礎。一年級學生已經儲備了一些認識鐘表的生活經驗,因此大多數孩子會看整時,但這些經驗只是粗淺的,感性的,對不同的孩子來說層次也是不同的。由于時間和時刻看不見、摸不著,不具備形象性、直觀性,再加上一年級學生注意力的分散和監督能力較差,所以對時針、分針的整體認識有些不習慣,觀察力的薄弱使得他們常常忽略時針和分針的區別,因此認識半時往往會出現問題,12時半他們可能會看成6時,同時由于對鐘表的旋轉順序不清,他們又常常產生困惑,比如1時半到底是1時半,還是2時半等等。針對教材內容、學生特點、課標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點:⒈使學生認識鐘面,會認整時和半時;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⒊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從小養成珍惜時間、遵守時間的習慣。其中重點是使學生會認整時和半時,難點是認識半時。為了更好地落實以上目標,在這節課上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獲取知識,將學生已有的常識系統化和組織化,使他們在探究的過程中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和概括,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信心和意志力等各方面均得到發展,從而促進可持續性學習素養的形成與積累。
二、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劉老師認識一個小男孩,叫小剛。這里有他的幾張照片,想不想看?請你們看著這些照片講一個小故事給大家聽。(晚上10點半還在看電視,早上7點不起床,早上7點半才起床,跑到學校已經8點了。)
問:你們覺得小剛的表現怎么樣?
你們哪些地方和他不一樣呢?
怎樣幫助小剛,讓他和你們一樣?
這節課我們就和小剛一起認識鐘表。
(二)引導探究
⒈認識鐘面
①師:要認識鐘表,就得知道鐘面上有什么,誰能不看表就說出鐘面上有什么?
(出示剛才故事中的四個鐘面,分別是10點半、7點、7點半、8點)誰來讀出其中一個鐘面上的數字?
鐘面上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你怎么知道的?
(②引導學生觀察這4個鐘面,總結出時針和分針長得什么樣子。
⒉認識整時
①師:根據時針和分針的位置,如果請你把這4個鐘面分成兩家人,你們打算怎樣分?為什么這樣分?
觀察7點和8點這兩個鐘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像這樣時針正好指著數字幾,分針正好指著12的時間叫整時。這樣的時間你們是怎么看出來的?
②引導學生總結規律: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點,也叫幾時,一起讀一讀:7時,8時。
③用鐘表模型撥出6時、12時,說一說時針和分針分別指著幾,象在干什么?
⒊認識半時
①(多媒體出示7時的鐘面)
提問:這是幾時?你怎么看出來的?
學生回答后,多媒體演示鐘面從7時到7時半,并畫出轉動的弧線,讓學生說一說你觀察到了什么?用手勢一起跟著時針和分針轉動,明確時針和分針的轉動方向。
②引導學生討論:現在的時間是幾時?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③認識黑板上的兩個半時。(10時半和7時半)重點引導學生看出時針剛剛走過數字幾,還沒走到數字幾。
④讓學生用鐘表模型撥出一個幾時半。
展示,提問:誰能讀出這個時間?你是怎樣看出來的?在展示的過程中,教師相機利用錯誤資源,引導學生認識12時半和6時半,并用多媒體演示,分別閃動這兩個鐘面的時針和分針。
⑤引導學生總結規律:分針正好指著6,時針剛剛走過數字幾,就是幾時半。
[NextPage]
⒋認識電子表
①師:其實生活中除了這樣的鐘面外,還經常見到這樣的電子鐘面。出示顯示著7時和8時的電子表鐘面,讓學生說一說在什么地方見過這樣的表示形式?分別是幾時?
②小組討論:10時半、7時半在電子表上怎樣顯示,為什么?(如果沒有學生能回答出為什么,可以引導向課外延伸。)
③師:我們認識了鐘表,有時還需要把時間寫下來,寫的形式和電子表的表示一樣,只不過兩點要點在靠下半部的地方。讓學生試寫出7時、8時、7時半、10時半。
⒌師:小剛今天和大家一起認識了鐘表,知道了當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當分針指著6,時針剛剛走過幾就是幾時半。他很想改正以前的壞習慣,于是為自己制訂了一個作息時間表。
出示:shuìjiào
9∶00──睡覺
qǐchuáng
7∶00──起床
有一個小朋友看了很納悶:9∶00的時候,我都上第二節課了,他怎么還在睡覺?你們說這是怎么回事?
如果加上晚上9∶00睡覺,早上7∶00起床就清楚了。這下小剛就和大家一樣是珍惜時間,按時起居的好孩子了。
(三)鞏固遷移
⒈請每個人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時間,并說一說在這個時刻你在干什么?
⒉游戲:同桌兩人一人寫車票,一人撥時間,看能否搭上同桌的火車。
(四)小結升華(略)
評析:
一、設計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
教學設計如果以教師或教材為本,最多想到學生學習教材有什么“難點”而已。事實上是把學生看成沒有活力的容器,教師把教材扯得粉碎,然后一小塊一小塊往里塞,那樣的學習雖然也可以學到一些知識和技能,但對于“作為人的生命發展形態的人格建樹和智慧生成”,卻收效甚微。而《認識鐘表》一課的設計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留給了學生許多自由活動、創造數學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主的“創造數學中”得到發展。如課始讓學生看照片講故事,說出鐘面上的時間;學習整時的時刻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自主學習等都充分說明教師抓住了學生的起點,擴大了他們的學習自。對于學生來說,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識,尤其是尚未學習的知識,對他們來說是激動人心的,他是在享受,享受學習帶來的驕傲。為了突破本課的難點,安排學生自主操作、小組討論、自由辯論,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扎實。
二、設計著力體現了“小課堂,大社會”的教育理念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課堂教學應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系的,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認識鐘表》的設計著力體現了這一理念。如觀察小剛的作息時間表,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時刻,并說出這個時刻自己在干什么等均在訓練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生活。最后的游戲性練習,既有趣味性,又很好地鞏固了所學知識,同時還使數學有了鮮活的生活味。在這樣設計的背后,我們不難看出,劉老師心中裝的是全體學生,力求為每個學生提供均等的機會。
(一)使學生掌握連續進位筆算加法的計算法則,并且能進行正確算。
(二)培養學生計算能力,提高計算速度。
(三)培養學生計算完要主動進行驗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教學連續進位的方法。
難點:連續幾次在同一題中運用進位法則,學生感到不習慣,容易出錯,教學時應避免學生出現計算錯誤。
教學過程設計(一)復習準備
1.板演:筆算下列各題并驗算
2.同時口算
(1)8+6+1=6+4+1=7+5+1=9+3+1=
(2)9+4=9+8=4+7=7+6=
6+8=7+6=2+8=5+5=8+8=
3.訂正板演并小結
師說:做計算題的時候,要養成驗算的好習慣。題目里要求驗算的,要寫出驗算的豎式;沒有要求驗算的,就要用原來的豎式驗算,這樣,就可以保證做一題對一題。
(二)學習新課
1.引入新課,出示課題
師說:通過剛才的復習,老師知道大家前面學的進位加法掌握得很好,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進位加,但和前面學的稍有不同,看誰學得快,看誰學得好。(板書課題:連續進位加)2.出示例5
求385與765的和。
(1)找好、中、差6名同學上黑板板演,其他同學在課堂上獨立做。
(2)集體訂正,找一名好同學說計算過程,教師同時板演:
385+765=1150
(3)教師總結
師說:不論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都要向前一位進1,而且前一位上的數相加時,都要加上進上來的1。同學們第一次做這種題,在老師沒講的前提下,完成得很好,但在以后的練習中,很容易忘記加進位1,有時不該進位的又多加進位1,這都是不對的,所以同學們在計算時一定要認真,每做一道題都要進行驗算。
(三)鞏固反饋
1.判斷下列各題是否正確,對的畫鉤,錯的畫叉,并改過來
2.做一做
(1)筆算下面各題
(2)筆算下面各題,并且驗算
①275+769=②847+1368=③638+793=
④6875+125=⑤8697+935=⑥986+1104=
3.文字題
(1)8607與999的和是多少?(2)比431多569的數是多少?
4.思考題:在下面同樣的圖形中,填上同樣的數字。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這一部分內容是教學的重點,是在學生掌握了不連續進位的加法基礎上學習連續進位的加法。
在復習準備過程中,先復習不連續進位的筆算方法,然后進行口算練習。口算練習分兩個層次,一是8+6+1,7+5+1之類的口算,當學生能熟練無誤地完成這類口算時,才能集中注意力完成連續進位的過程。二是20以內進位加的口算。
在學習新課時,由于學生已掌握哪位滿十,向前一位進一的道理,只是學生初次做這種連續進位的加法,感到不習慣,常常不該進位的也進位,該進位的卻沒有進上去,所以,教師可讓學生獨立完成,但在這一過程中,要及時發現學生的錯,及時糾正,要進行正式的小結,總結這些易錯的地方,引起學生的注意。
(一)使學生掌握整百、整千數的加減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口算得數。
(二)培養學生的類推能力,并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
(三)培養學生計算認真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講清口算方法,把整百、整千都看成是幾個百或幾個千。難點:把整百、整千數的加減法轉化為20以內的加減法,后面的單位是百、千。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1.口答
(1)80和130里面各有幾個十?
(2)700和1000里面各有幾個百?
(3)13個十是多少?25個百呢?
2.口算
20+30=50+50=30+4=54-50=54-4=
70-30=8+7=13-5=7+6=14-7=
說說前6道口算的計算過程。
(二)學習新課
1.今天我們學習整百、整千數加減法。板書課題。
2.學習例3
(1)出示:400+300=
師問:誰知道這道題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出來的?(400+300=700我是這樣想的:4個百加3個百是7個百。所以400+300=700)教師將得數寫在題的后面。
(2)出示:700-300=
問:這道題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700-300=400。我是這么想的:7個百減3個百剩下4個百,所以700-300=400)
(3)出示:2000+6000=
師問:誰知道這道題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出來的?(2000+6000=8000。我是這樣算的:2個千加6個千是8個千,所以2000+6000=8000)出示:()個千加()個千是()個千請同學上黑板填。
(4)出示:9000-4000=
師問:說出得數,再說說你是怎么計算的。(9000-4000=5000。想:9個千減去4個千還剩5個千,所以9000-4000=5000)
計算過程可根據學生掌握情況,反復敘述學生很快都能掌握。
(5)讓學生觀察這四道題,口算時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把整百、整千看成幾個百或幾個千,這樣整百、整千數的加減法實際上就轉化成20以內的加減法,只是后面的單位是百、千。如果單位是百,后面加兩個零,如果單位是千,后面加三個零)
(6)練一練
200+400=3000+6000=4000+5000=
600-400=9000-7000=600-200=
3.學習例4
(1)出示:200+30=230-30=230-200=
出示計數器,幫助學生理出計算方法。
出示計數器:先撥出2個百,再撥出3個十,問:2個百加3個十是多少?230里面有幾個百幾個十?200+30=多少,你是怎么想的?(200+30=230想:2個百加3個十是230)
師問:百位上有幾個珠子?表示多少?十位上有幾個珠子?表示多少?這個數是多少?如果去掉3個十(或者說去掉十位上的3個珠子)還剩多少?230-30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出來的?(想:230里面有2個百3個十,去掉3個十還剩2個百,所以230-30=200)
師問:如果從230里去掉2個百,還剩多少?(學生如答不出,可出示計數器,如答得出,就不必出示計數器了)
230-200=30。想:230里面有2個百3個十,去掉2個百,還剩3個十,所以230-200=30
(2)觀察這一組題,有什么規律
(3)練一練
4000+500=3800-800=4500-500=
4200-4000=4500-4000=4020-4000=
4.學習例5
(1)出示:8+5=80+50=13-5=130-50=
師問:這兩組題誰會做?第2組題是怎樣計算出來的?(8個十加5個十是13個十,就是130。13個十減5個十是8個十)
(2)觀察這兩組題有什么相同點、不同點。(都是算8+5=1313-5=8,不同點是第2組題后面的單位是十,所以在得數后面還要加1個零)
(3)出示:900+600=1500-600=
師問:你是怎么計算出來的?
(4)做一做
70+50=400+600=800+900=120-50=
1000-600=1400-600=120-70=1700-800=
5.小結
師說:今天我們學的是口算整百、整千數加減法,其實這些題都可以轉化成20以內的加減法,只不過后面的單位是十、百、千。如果單位是十,得數后面加一個零,是百加兩個零,是千后面加三個零就可以了,雖然這些題不難計算,但由于數目較大,很容易出錯,看誰在下面的練習中最認真,不出錯。
(三)鞏固反饋
1.口算
900-300=500+400=2000+5000=8000-3000=
300+50=4000+300=640-400=5200-5000=
口算卡片出慢些,留出學生思考時間,可讓學生說出計算過程。
2.填
3.作業P44:第1~3題,P45:第6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小貓吃魚
教學目標
1.通過給小明過生日這個故事情節,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
2.通過小組合作,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理解得數是零的減法算式.
3.培養學生善于思考、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減法得數是零的含義.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創造情境
(一)出示圖片:生日圖1
教師談話:今天是10月12日,是小明的生日,很多小朋友都給他過生日來了,小明不僅準備了生日蛋糕,還準備了小朋友們愛吃的東西.他知道小朋友們最愛吃的是魚,于是,他就去河里釣了一兜魚,(出示圖片:生日圖2)回到家中,把魚倒進了盆里.(出示圖片:生日圖3).
二、活動二:觀察思考學習新知識
(一)教師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畫面,你們猜想到什么?
(二)根據盆里魚的條數和小貓吃的魚,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看哪個組列的算式多,并說一說每個算式的意思.
(三)小結:我們通過猜想畫面的意思列出了這么多的算式,那么這些算式都是減法算式,利用減法我們解決了還剩下多少的問題,這充分體現了你們善于思考問題的結果.
(四)教師:每一組同學都有×-×=0這個算式,這個算式表示盆里沒有一條魚了.這時,小明又急又氣,只好讓爸爸、媽媽到超市再買幾條魚.(出示圖片:生日圖4)
(五)教師談話:這時小明和小朋友們下樓做游戲去了.(出示圖片:套圈圖)
(出示圖片:吹泡泡)
教師:請同學們觀察他們在做什么游戲?在這些游戲中你們發現了什么?
教師:我們在玩游戲中也學到了一些數學知識,可見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三、活動三:結合實際鞏固啟發思維
(一)小朋友們正玩的高興的時候,這時爸爸媽媽把美味餐準備好了,招呼小朋友們上樓吃飯.
(二)老師:我們為小明唱一首生日快樂歌吧!(出示圖片:數學故事)
從這幅畫面中你發現了什么問題?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四、本課總結
這節課你們學到了什么?高興!你們一樣高興,因為通過給小明過生日,我們學到了數學知識,而且能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案點評:
緊密結合學生熟悉實際生活的特點,大膽構思,重新創設課件。創設了給小明過生日生活情節,巧妙地將小貓吃魚這個課題加入這一情節中,從而形成了這一完整的數學故事情境。讓學生通過這個情境,體會減法的意義,理解得數是零的減法算式的實際意義。教學時采取緊密結合畫面,讓學生觀察、猜想、推理、探索的方法,并采用小組合作、集體交流的方式,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從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探究活動
雞毛信
游戲目的
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競爭意識及集體觀念.
游戲材料
45封“雞毛信”.
制作方法
在45張硬紙卡片上分別寫上5以內所有的加法和減法算式,并在左邊畫片雞毛.
游戲過程
1.將“雞毛信”平均分發給參加游戲的學生.
2.出示六個信箱,英文字母為信箱代號.
3.學生按要求投送信件:
(1)把得數是5的信投入A;
(2)把得數是4的信投入B;
(3)把得數是3的信投入C;
(4)把得數是2的信投入D;
(一)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含義,能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和減法.
(二)初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能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和減法.
難點:5減幾和看圖列減法算式.
課前準備
(一)教具:小兔圖、桃子圖和口算卡片.
(二)學具:紅色粉色圖片各5個、小花5朵.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1.看卡片口答:
2.看圖列式計算:
3.板演:
1+3=
2+2=
4-2=
4-3=
3-2=
3+1=
4.口算,并指名說計算方法.
1+3
4-2
2+2
4-3
3-2
4-1
3+1
3-1
(二)學習新課
啟發談話:剛才同學們都能正確、迅速地進行口算.這些題都是我們學過的4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今天,我們要學習5的加法和5減幾.(同時貼出課題)
1.教學5的加法.
(1)出示小兔圖(一).
師問:
①圖上有幾只白兔?幾只黑兔?
②一共有幾只小兔?
③要求一共有幾只小兔,用什么方法計算?怎樣列式?
板書:4+1=5.
④為什么用加法計算?(因為這是把兩部分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所以,用加法計算)
⑤算式中各數表示什么?
(2)出示小兔圖(二).
師說:誰能看圖列一道加法算式?
指名說,師板書:1+4=5.
指名說:算式中各數表示什么?
師問:如果我們不看圖,怎么想4加1等于幾?1加4等于幾?
(3)擺一擺:
師說:請同學們拿出3個紅圓片,再拿出2個粉圓片.用數字卡片擺一道加法算式:
指名說算式,老師板書:3+2=5.
師說:請同學們把紅圓片和粉圓片調換一下位置,想想,應該列出一道什么算式?想好后,用數字卡片擺出算式.
指名說,老師板書:2+3=5.
(4)說計算方法:
師問:我們不看圖,能想出3加2等于幾嗎?(想:3和2組成5,3加2就等于5)
師說:我們知道3加2等于5,計算2加3怎么想?(想3加2等于5,2加3也等于5)師問:還可以怎么想?(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
齊讀算式:
4+1=5
3+2=5
1+4=5
2+3=5
2.教學5減幾.
(1)出示桃子圖(一)
師問:誰能看懂這幅圖的意思?
指名2~3人說圖意:
師問:原來有5個桃子,吃掉了1個,求還剩幾個?用什么方法計算?(用減法)
怎樣列式:板書:5-1=4.
師問:為什么用減法計算?(從一個數里去掉一部分,求還剩多少,用減法計算)
師問:算式中的5表示什么?(表示原來有5個桃子)
師說:對,這5表示原來有5個桃子,所以從5個桃子里減去1個,還剩4個.
(2)出示桃子圖(二).
師問:這幅圖應該怎么列算式?
指名說,老師板書:5-4=1.
指名說:算式中各數表示什么?
師問:如果我們不看圖,你怎么想5減1等于幾?(想5可以分成1和4,5減1等于4)
師問:5減4等于幾?怎么想的.(想5可以分成4和1,5減4等于1)
齊讀:5-1=4,5-4=1.
找一找:這兩道題相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兩人一組進行討論,然后指名說:
小結這兩道題相同的地方都是原來有5個桃子,都是求還剩多少個、都是用減法計算;不同地方是一道是從5個里面減去1個、一道是從5個里面減去4個,也就是說減號后面的數不一樣,所以減法算式不一樣.
(3)擺一擺.
請同學們在桌上擺出5朵小花,再拿走2朵,還剩幾朵?怎樣列式?
板書:5-2=3.
再擺出5朵小花,拿走3朵,還剩幾朵?
每人用數字卡片擺算式:5-3=2.
(4)說計算方法:
師問:如果我們不看圖你能很快算出5減2等于幾嗎?5減3呢?
師說:你們說得很好,算減法想數的分解,想5可以分成2和3,5減2等于3.也可以用其他方法.
齊讀:
5-1=4
5-3=2
5-4=1
5-2=3
結合數的組成和分解,指名說口算方法.
小結今天我們又學會了5的加法和減法,知道用5的組成和分解來想得數,這樣能算得又對又塊.下面再比一比看誰學習最積極.
(三)鞏固反饋
1.看圖填:先說圖意再填空.
做書上練習四第3題.
2.獨立完成練習四第4題.做后反饋并重點提問:
這兩道題的5各表示什么?(表示原來有5個圓)
劃掉的圓是從幾個圓里劃掉的?(從原來的5個圓里劃掉的.)
算式中減號前面要寫幾?(寫5)
3.請你畫一畫,算一算.
4.猜一猜,下面是幾.
2+3=
1+3=
5-3=
5-1=
4+1=
3+2=
5-4=
5-2=
3+1=
1+4=
2+2=
4-2=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5的加減法是在學生已經學會4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方法運用了知識的遷移規律,利用已有的知識基礎進行新課.在教學中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老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敘述圖意;通過動手擺一擺,說一說,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會5的加、減法.
這節課主要圍繞兩個重點進行教學,一個是讓學生在理解圖意的基礎上列式計算,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另一個是抓計算方法,在新課中,引導學生利用數的組成和分解想得數,在鞏固練習中,安排了猜一猜、畫一畫、算一算這些題,不但要求算得對,還要算得快,目的是提高計算能力,爭取做到脫口而出.